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一深刻论断为繁荣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在受访学者看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有问题意识,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开展研究,在谋求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学术的价值。
将学术研究融入社会发展进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质要求。广东社会学会会长范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唯物史观最根本、最中心的问题就是“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社会科学不是‘空中楼阁’,不是‘镜中花,水中月’,社会科学的本质是要为人民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院副院长徐光平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社会科学研究才有根基,社会科学研究才有生命力。社会科学研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求学者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益龙表示,一方面,学者通过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为发展提供知识支持;另一方面,专家学者通过提供决策咨询,将学术研究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中。
契合社会的现实需求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立足点是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旨在紧紧围绕现实需求开展学术研究,更好地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问题及发展规律。中国古代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强调学术研究要面向现实,将学术人生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吴文藻先生提出‘社会学中国化’,就是主张社会学要为中国人民服务,要对中国国计民生有用处。费孝通先生也提出,学术研究就是要‘为富民事业想办法、出主意’。”陆益龙说,“学以致用”是中国的优秀传统,须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学前辈大家们都有着“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情怀,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陆益龙认为,如今中国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对于中国社会学学者来说,应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来进行选题和做研究,为社会良性运行贡献有价值的成果。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开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性功能才能得以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春晨表示,以伦理学的发展为例,因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中国伦理学应正视并研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道德生活领域的巨大变迁,探求道德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伦理学研究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道德风尚改善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在谋求人民幸福中实现自身价值
倡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价值立场和科学逻辑,对于纠正当前学术研究中的不良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在鞭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范英看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这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此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更能唤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谋求人民幸福中实现自身的学术价值。”徐光平说。首先,学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其次,要有为人民做学问的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练好“内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和导向意识。学者在关注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在复旦大学教授邹逸麟看来,“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经世致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但是,“学术为社会服务”必须要以扎实、科学的基础研究为根基,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是根本,是树立民族文化的基石。没有合格的基础研究,就谈不上创新。(记者 张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在有效性累积中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已是最后一篇
-
在有效性累积中加强话语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