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新华社评论员)“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这一重要讲话,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南和实践动力。
思想是变革的先声,是行动的先导。从古希腊哲学的勃兴为欧洲文明构筑摇篮,到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从文艺复兴运动迎来近代文明的曙光,到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中国革命新纪元……回顾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立足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只有准确把握、科学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才能带来思想理论的进步,进而引领和推动实践发展。进入“十三五”时期,无论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无论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打赢决胜全面小康的各项攻坚战,无不呼唤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思想动力、学理支撑、科学方法,不断破解改革发展的新课题。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这是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担负起的光荣使命,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契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顺应时代要求,担当光荣使命,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属性,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必须与时俱进加以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术工作中,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有了坚实的立学之本;核心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就有了深厚的为学之基;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就有了治学的活力之源。
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尤其要做好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为加强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进力量作出新贡献。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期待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共奋进、与人民同呼吸,书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篇章,用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奋力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 上一篇:
-
人民日报一论:立时代潮头 发思想先声
已是第一篇
-
人民日报一论:立时代潮头 发思想先声
- 下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