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用网治网本领是关键所在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需要通过打造密切联系网民微众的网络平台,统筹为人民服务和为“人人”服务,在做好民生工作的过程中成为网络中心节点,提升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各级党委、政府不仅要利用各种商业网络平台,用好政府平台,而且要建立诸如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辽宁民心网、广东奥一网网络问政等专业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党委、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新服务方式,即“为人人服务”。换句话说,网络社会“领导就是服务”,就是为“人人”服务,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人人”服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能。为“人人”服务,需要党政领导倾听群众呼声,提供个性化服务,支持网民工作和事业的良性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不仅通过体制内信息渠道倾听民意,而且拓宽网络信息渠道,让那些在传统渠道内难以表达的诉求在网络上得以呈现,进而高度尊重网民的个体诉求,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让“人人”满意。为“人人”服务,需要党政领导关注网民的问题,切实维护网民的具体权益。网络问政平台“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表明了党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这种“揭丑”具有积极意义,使许多矛盾被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了更严重问题的出现。为“人人”服务,需要党政领导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善待网络问政平台,发挥网络问政平台的媒治作用。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需要通过网络“来去自如”,统筹人民当家做主和网络协商民主,在做好民主工作的过程中聚集网民智慧,提升党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日益成熟,是因为政府积极拓展网络公共领域。通过“网上议事厅”、“建言献策”、“网络问计”等形式,领导者通过网络打开空间“选”主意,邀请网友拍砖、灌水、抢沙发、盖高楼、织“围脖”,汇集网民智慧,形成新共识、新愿景和新战略。利用“网上听证”、“网上调查”,决定公交线路、经济适用房分配等公共事务,在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公开。这既满足了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又充分发掘了网民影响科学决策的助推作用。在每年两会和各省市地方两会召开之际,整合各大网站推出的“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为省部委建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集”等互动平台,网上征民意,网上答问题,把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整理和公布,督促相关单位应答。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网络问政,为网民提供政治参与的机会,为各方提供协商的机会。人民网E政广场模拟两会提案工作,让网民向中央各部委、各地方政府机构递交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十几亿人民当家做主,拥有不同层级、不同形式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主权利;各级政府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执行能力、调适能力进一步提高。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需要通过网络治理,统筹自律和他律,在做好民治工作的过程中维护网络秩序,提升党的依法治国理政水平。为保证网络社会的基本秩序,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网络治理方式,在不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的基础上,针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个人隐私、青少年保护和知识产权等突出问题,加强政策调整和监管创新,强化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大力推动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社会化治理体系,着力打造安全、健康、诚信的网络环境。例如,谣言治理应当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即由单纯的政府参与、行政“管理”,转变为建立一个政府、网站、用户全方位参与的“治理”体系。新媒体要做好“第一把关人”,是“截谣”的第一责任人,传统媒体要严格把关,对网络上热传、热炒的话题,传统媒体在“搬迁”过程中进行“二次炒作”时,应慎之又慎。党和政府及企业要主动治理谣言,及时发布信息。每一位严格自律、抵制谣言的微众,每一家秉持“真实、客观、公正”原则的媒体,每一个正视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及时回应的党政部门,都构成对造谣者的他律。 总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从党、人大、政协到政府、法院、检察院再到工会、共青团、妇联创新群众路线,从网络党建、E-两会到E-政府、网上法院、网上检察院、网络团委到流动妇女平安之家,“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统一起来,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积极稳妥地做好网络群众工作。(雷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