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人大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侧记 为民务实清廉,一个时代的宣言。向群众问政、问计、问诊、问需、问暖,征集发展金点子,汇聚群众大智慧。年初,湖北省宜昌市开展的“五问”活动,让群众感受到党就在身边,干部就是亲人。 心动,行动 ——“结亲”结到贫困山旮旯儿 夷陵区三斗坪镇柘木坪村三组村民黄世祥没有想到,家里会来那么多“客人”。 2月27日,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建一带领市直12个部门负责人,到该村开展“五问”活动和扶贫调研,第一站便是黄世祥家。 柘木坪村是宜昌市今年刚筛选出的30个特困村之一。该村一半以上的村民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下,60%的村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80%的村民面临吃水困难。 “粮食够不够吃?”“养猪了没有?”张建一问。“粮食不是很充足,每年用低保钱买34斤肉。”黄世祥答。他身体残疾,一家三口年收入仅1000多元,生活非常困难。 “要想一起过上好日子,还很困难呐!”临行前,张建一对随行人员说,一定要想办法,对这部分特殊群体实施救助,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 在与基层群众、基层干部、党员代表座谈时,大家提出危房改造、饮水困难、道路硬化、产业发展等10多项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市委、市政府两年内,要在这里打一场脱贫攻坚战,通过市区财政配套、扶贫资金和社会捐助,给每个村筹集1000万元,让30个特困村彻底脱贫。”宜昌市扶贫办负责人一席话,让现场干部群众热血沸腾。 身入,深入 ——“五问”问暖群众心窝子 为把“规定动作”做实做细,宜昌人大自创了一套“组合拳”,党员干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泛开展“五问”活动,即把群众当主人,问政于民;把群众当老师,问计于民;把群众当大夫,问诊于民;把群众当朋友,问需于民;把群众当亲人,问暖于民。短短一个多月,人大机关党员干部走访100多户困难群众,座谈800多名基层代表,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300多条。 “我做了30年村小组长,为什么退了不能享受国家工作人员待遇?”夷陵区中堡村一组村民饶发清老人怒气冲冲地问。机关干部立刻扶老人坐下,充分肯定老人付出的辛劳,详细解释相关政策规定,很快化解了老人的“心结”。 在西陵区西陵街道常刘路社区,77岁的陈天明老人对党员干部来访不屑一顾,带队的宜昌市人大副秘书长余跃进从老人正在观看的电视节目讲起,慢慢引导话题。老人最后说出了心里话:“我这一辈子,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运动,都是一阵风、走过场,你们可千万要坚持下去,不然老百姓都会失望的!” “搞好群众工作,必须有真感情、真本事、真作风,才能服务好群众,真正赢得民心。”干部孙晓玲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碰到难题才能解决,遇到危机才能化解。 真情,倾情 ——“帮办”办出干部精气神儿 群众反映的问题多而杂,如何解决? “对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要像代表建议和议案一样进行交办和二次交办,并加强督办。”宜昌市人大代表胡军华的一条建议,立即被市人大采纳。 认真疏理,突出重点,分类交办,加强监督。宜昌市人大通过走访摸底、征求意见、现场办公等形式,把群众反映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面对面地转交给市直相关部门,明确责任人,排出时间表。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市直部门领到了“任务”。 对群众反映情况属实的问题,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在规定时间办结,并回复反映人;对确实难以在规定时间把问题办结或提出答复意见的,也要在办结期限内回复办理情况,说明原因和办结时间;对经核查确实不属实,或不在本单位职责范围内、不符合政策要求无法办理的问题,要说明原因和政策依据,给群众一个合理的解释。 “五问”归来,喜讯不断。宜昌市人大帮助兴山县昭君镇黄家堑村落实了10万元袋料香菇产业发展资金;为点军区土城乡花栗树村落实50万元饮水和危房改造补贴资金;带领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技术专家现场踏勘,帮助贫困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等等。 “社区盼了10多年的事,终于在‘五问’活动中解决了。”伍家岗区万寿桥街道港务社区党支部书记赵晓俊兴奋地说,城管取缔了马路市场,解决了公厕环卫问题,电力部门增添了5盏新路灯,区残联为残疾人送来了轮椅。 带着感情而去,满载感情而归。党员干部坦言:“工作时想起群众的嘱托、老百姓期盼的眼光,又怎能不为他们多想想?”(记者 夏静 通讯员 陈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