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创新管理机制 消除干群隔阂
发表时间:2014-05-25   来源:人民日报

乡村“微课堂”干部当学生

  4月底的一天傍晚,大雨滂沱。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庄楼村村部的乡村“微课堂”上也是“雨声阵阵”:镇村干部像学生一样认真做着记录,而村民们成了课堂的主角,指名道姓给干部提意见、摆问题。村民的发言,就像窗外飞落的雨点,打在干部们的心头……

  今年4月以来,睢宁县创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平台,把上下联动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镇级党委政府定期开设乡村“微课堂”,请村民给镇村干部“上课”。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消除了干群隔阂,拉近了干群距离。

  消除顾虑,群众才能想说话、说真话

  起先,对于群众给干部“上课”,干部、群众有着不同的顾虑。“干部担心,群众提的问题尖锐,脸面挂不住;群众顾虑,干部事后打击报复。”

  如何消除双方的顾虑?官山镇政法委员陈姜海说,“微课堂上干部甘当学生,不讲官话、不绕弯子,虚心接受意见。面对干部的真诚,群众说真话了。”

  4月28日下午,睢宁县傅楼社区“微课堂”开讲。70多名党员、群众代表早早赶来。面对这样的场面,群众代表傅士贵感到意外:“过去开会都是干部讲、群众听。今天,20多名村民代表成了主讲人,道路出行、环境整治、农技推广等问题直接摆在干部面前。”

  “群众原来不愿讲、不想讲,村里的意见箱都是空的。‘微课堂’让干群面对面,增加了互动,消除了顾虑,拉近了距离,我们真正听到了村民的心声。”高作镇高南村党支部书记王刚深有感触。

  问题随时提、即时改,村民说了不白说

  “问题随时提、即时改。村民感到,说了没白说。”古邳镇黄河村党支部书记杨怀海说。

  村民反映,该镇韩庄组到后行组之间的路况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里路要当成二里走。这是杨怀海在“微课堂”上领到的一份“作业”。为完成“作业”,杨怀海与村干部们想方设法积极筹划,推动工程早日开工。

  小事、大事,村民时刻看在眼里。魏集镇姜庄村村民代表王万玉说,目前村民看到的明显变化是:老年活动中心开放了,健身器材用起来了;村里有人值班巡夜,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了;公开干部手机号码,能随时找到村干部了……

  “别觉得村民反映的都是些小事,其实都是关系村民生产生活的大事。只有办实办好,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魏集镇姜庄村党支部书记仲伟大说。

  “微课堂”上,李集镇三里村村民反映,年前修的小农桥,施工土方堵住河道,影响农田排水灌溉。村党支部书记史海峰立即安排人员,清除河道土方。

  事后,史海峰到镇上巧遇村里老农。“史书记啊,去看看吧,河道是清理了,可桥涵里还堆着淤泥呢。”当着这么多村民们的面,史海峰被将了一军。回去一查,果然如此。“这件事让我深切认识到,为群众办事必须办实办好,否则群众就会戳你的脊梁骨。”史海峰说。

  “只有解决问题,才能赢得群众信任,群众才能想说话、说真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阳说。

  当好群众的学生,干部受教育,村民被激励

  “当好群众的学生,绝不是一句空话。只有说真话、办真事、用真情,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王集镇党委副书记李军说。

  “微课堂”让王集镇庄楼村党支部书记吴伟有了很深的感悟:“过去总觉得是管群众的,许多时候工作脱离群众,事情很难办成。‘微课堂’让我真正找到了自我,加深了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理解。”

  干部转作风,激发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乡村“微课堂”上,村民们不仅帮助干部查摆问题,还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

  干部办实事,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理解。李集镇三里村村民代表李荣华说:“村里3天解决了下水道问题,聘请了保洁员,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活动是否图虚名,群众一眼就能看清楚。现代农业示范区副主任宋之许说,“‘微课堂’让我认识到,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敢于担当,能办的马上办,能改的立即改。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讲清楚,取得群众的理解。”

  “乡村‘微课堂’,为民大课堂。我们深知,作风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要经常抓、抓经常、创新抓。”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孔庆萍说。

  为使“微课堂”常态化、出实效,睢宁县建立解决问题挂销号机制,对征求到的意见和问题实行集中管理“编号”、晾晒明责“对号”、分类解决“销号”,确保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成效。

  睢宁县委书记王军表示,乡村“微课堂”让干部切身体会到,真正拜群众为师,自觉沉下去、沉到底,群众才会敞开心扉,和你掏心窝子。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只有第一时间回应,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取信于民、赢得民心。(徐鹏 魏宁)

责任编辑:杨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