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张考核表背后的政绩观之变
发表时间:2014-06-2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济南6月22日电(记者张晓晶 王海鹰)对山东各级干部来说,从2008年起每年要完成一张答卷。这场考试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更是从政者对全省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而伴随着这张考卷的不断修正完善,山东各级干部的政绩观正在悄然生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

  GDP指标由第一降至最低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在以快为荣的发展阶段,一些干部形成了“唯GDP”的工作导向和工作惯性,过度重视GDP,而忽略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除观念引导外,山东还在对干部的政绩考核上,突出科学发展导向。

  山东最近刚刚下发了重新修订的《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记者看到,在总分为1000分的29项考核中,GDP由此前的60分降为25分,分值由此前的第一位降为权重最低项目之一。这一新方案被广大干部认为实现了考核导向的新转变,“唯GDP发展观”被彻底抛弃,转而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民生改善以及各地差异。

  在这份总分为1000分的考核表中,体现发展质量的“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及提高幅度”和“服务业占比及提高幅度”两项权重最高,各占50分;体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及提高幅度”“人才发展指数”及“PM2.5浓度现状及改善率”等指标均占40分,是权重第二高的指标。

  除了PM2.5以外,粮食产量、政府性债务率、过剩产能化解率、中职学校标准化完成率、公共卫生服务改善率、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等也首次进入考核序列。

  此次考核方案的调整,还充分考虑了17市不同的发展禀赋和发展基础,针对其薄弱环节或突出矛盾,各自设立两个考核指标。如对工业城市淄博,考核“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幅度”,对资源型城市枣庄,考核“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水平”,对5个粮食主产区考核“粮食高产创建田面积”,对4个沿海城市考核“海洋产业增加值”等。

  山东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新考核办法的目的是通过考核“风向标”的调整,引导各市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转方式、调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来,由注重比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

  工作干得如何  由群众来评价

  山东省还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系数,工作干得如何,由群众来评价。今年,山东省把访问群众固定电话和手机的比例由5∶5调整为4∶6,访问群众的样本由原来的3万份扩大到5万份,民意调查由一年一次调整为一年两次,并引入“纵向系数”概念,完善了群众满意度的形成机制。

  威海市已连续多年因为群众满意度高而获得全省考核第一的位次。基层干部认为这成为一种鲜明的导向。一些地市的主政者告诉记者,以人为本的政绩考核机制,就是要求各级干部从为政的指导思想上进行改变,一切工作的展开都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只有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认真做事而不作秀,才能让群众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在革命老区临沂,如今六成财力投向民生,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规模为全国地级市平均水平的6倍,85%的行政村“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达标。

  干部政绩观悄然生变

  在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各级干部的政绩观悄然生变。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说,不仅要有经济总量增加的GDP,更要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GDP;不仅要金山银山的发展,更要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发展。这种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共识,不然,在这场考试中,将会被判低分。

  山东省明确提出,对于综合考核的结果,省委、省政府将作为各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调整、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对坚持科学发展、真抓实干、成绩突出的市,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问题比较突出、整改落实不力的市,给予提醒和警示。

  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层层传导至基层。高青县委书记徐培栋说,按照省里的考核精神,高青县对各镇、街道、开发区的考核办法也进行了优化,摆脱以GDP论英雄,根据各镇实际实行积分制差异化考核。黑里寨镇党委书记袁文波说,按照新考核办法,我们今年的重点是突出生态保护,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循环农业、观光农业、旅游业,而不是追求GDP盲目上工业项目。

  今年一季度,山东省GDP增长速度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虽然经济“减速”,但发展方式明显“换挡”:财政用于医疗卫生及计生、教育、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24.9%、21.8%和18.9%;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38%和4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

责任编辑:王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