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多万人口的制造业大市,非本地户籍人数过半,如何化解公共资源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不花钱,不求人,两天就搞定!”广东佛山市高明区溢达纺织公司职工姚文忠办完女儿转学手续如释重负,他女儿从广西顺利转学到高明区石岐小学。姚文忠道出了佛山市40多万非本地户籍人士的心声。今年初,佛山启动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行动,妥善解决异地户籍常住人口子女读书难题,22.9万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读公办学校。 一个800多万人口的制造业大市,非本地户籍人口过半数,如何化解有限公共资源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佛山提供的“密码”是:“追求群众满意度,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急群众所急 民生问题意见多,20%不满意成改进动力 去年底,佛山通过广泛问卷调查发现,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统计,“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60%,“一般”的约占20%,“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也占20%左右。“尽管过半数人认可政府工作,但20%的‘不满意’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一些民生问题,老百姓意见较多,这是政府工作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佛山市领导意识到。 市委书记刘悦伦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终不是为了过领导和督导组的关,而是要过群众的关、让群众满意。对佛山市来讲,最终是要提高佛山市民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 交通出行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前些年,佛山闹市“禁摩”,飞车抢夺案锐减,但导致有些路段出行难、停车难,引起市民不满。佛山交通部门调查之后,调整公交站场布局,构建智能交通网络。今年以来,全市城区新增公共自行车4200辆,出租车电召平台投入运行。位于市中心的南海区、禅城区,上下班时间交通拥堵严重。禅城区整合资源,新增12条公交线路,推出定制公交、高峰快线、夜间公交、支线小巴等特色服务,既一举缓解行路难,又有效地节约了公共资源。 “‘人民满意’几个字落到实处,关键是群众说了算、群众享受到。群众监督政府、评价政府、帮助政府,才能建立群众与政府水乳交融的关系。”佛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鲁毅说。 解民生难题 建立全省首个反“四风”平台,投入70亿元惠民生 让人民满意,从身边做起。佛山梳理群众反映各种问题,制订了1个行动方案和11个行动计划。今年必须完成240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65个,总投入达70亿元。公共服务均等化、异地务工市民化、食品安全、环境治理、政民互动、政务效能与廉政等6大热点被列为突破口。 今年6月,禅城区南庄镇对河滘村麻陈工业区“亮剑”——整体关闭区内48家高污染、高能耗家具生产企业。“本地村民意见大,多次呼吁整治污染。”南庄镇镇委书记陈奕态度坚决,“再不整治污染,这条河就成了臭水沟!” 整治麻陈工业区污染,只是佛山“环保风暴”的一个片段。佛山将今年定为“环保执法年”,重点整治水环境、大气污染、固体废物等,市、区、镇三级均成立违法排污巡查队。今年1至8月,佛山检查企业22173厂次,立案处理企业1048宗,罚款金额达2400万元,罚款金额同比增长188.96%。“今年环保执法力量全上一线,实现全市覆盖。”佛山市环保局副局长杨永泰介绍。 保护食品安全,佛山同样不遗余力。今年8月,佛山出台了全国第一个食品安全问责办法,创建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全程监管机制。上半年,佛山共受理食品类投诉举报745宗,市公安机关共立案查处制售假劣食品药品案件11宗。 今年4月,佛山建立全省首个狠刹“四风”网络监督平台,该平台共受理群众投诉、举报1552件,68人和10个单位受到追责。市民对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的满意度直线上升。 由群众评议 所有投诉22小时内必答复,“幸福指数”全省领先 放下“官念”,服务下沉。佛山简政放权,创新审批方式,除涉及城乡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跨区管理等由市级统筹外,佛山85%以上审批服务事项下放到区、镇(街)办理,75%以上的事项5至10天内办结。全市形成“15分钟行政服务圈”,群众平均满意度达98.75%,政府必须要让“人民满意”。 目前佛山市80%以上审批事项可网上申报,50%以上的网上申报事项实现纸质材料速递服务。同时,佛山铺设395台“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交通违法罚款、社保、完税证明等均可自助办理。 佛山整合各类投诉热线,搭建统一的“12345”热线服务平台。据佛山市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光卿介绍,除即时答复外,所有投诉请求1小时内派至相关单位,22小时内必须答复,24小时内回复群众。 编制清单,规范权力。今年3月,佛山启动编制政府权责清单,全市清理出行政职权9200项,禁止和限制投资措施590项。南海区、顺德区被广东省列入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地区。 目前,佛山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从评价模式、评价体系等着手,对上级、群众、企业的评分综合考量,力争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客观、有效、真实地反映群众对政府工作看法。华南理工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今年发布《2013年度广东公众幸福指数测量报告》,佛山“幸福指数”全省第一。(刘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