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光明日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报道
8月16日,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顶着酷暑来到桥头镇王家埭村,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的灌溉设施安装电表、检修线路,保障流动抽水机的用电安全。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1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光明日报经过周密准备和精心策划,接连刊发了一系列宣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稿件,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理论文章等体裁。许多专门开设的栏目都令人耳目一新,如《躬行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经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线传真》等。这些专栏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共同演奏出声势浩大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报道的交响曲。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光明日报》刊发相关稿件近两百篇,规模宏大,力量集中,影响深远。 从总体上看,光明日报注重典型宣传,善用事实说话,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宣传报道,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些报道涵盖了各省、市、自治区及中央各部门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新情况,还包括了对诸如江苏省射阳县水资源管理所、井冈山干部学院这样的基层单位开展活动的报道,应当说《光明日报》的报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强大的渗透力。除了新闻报道以外,光明日报还特别注重发挥评论、理论文章的宣传、阐释、引导作用,及时刊发理论文章、活动点评和系列评论等,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及时到位的评述,帮助读者更加准确、理性地认识相关事实,导向明确,颇具影响力和说服力。 从新闻操作技巧的角度来看,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光明日报的记者编辑特别擅长运用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从细微处入手,做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例如,《光明日报》7月19日的报道《坐等群众反映问题不如下去直接解决——四川省眉山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见闻》,开头就为读者讲了一个故事。彭山县凤鸣镇东红社区居民伍艳丽正为即将开张的小吃店忙得团团转。5月中旬,伍艳丽在镇上发放的梦想征集卡上写下一个心愿,希望政府帮助失业群众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没想到凤鸣镇党委很快就联系县就业局专家满足了她的愿望。这篇报道用这样一个老百姓的故事说明眉山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做法,一开头就把读者的目光吸引住了。 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稿件容易抽象化和笼统化,这是新闻报道的大忌。某些党报流于形式、老套的报道理念以及公文式的语言早已失去了读者市场。而《光明日报》的许多报道注重运用讲故事的手法,让读者从新闻报道中见到人,见到有血有肉的人。稿件还重视使用通俗易懂、生命力强的群众语言,尤其注意使用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特点的直接引语,这样的语言总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也能引起群众共鸣。这样遵循新闻规律、接地气的宣传报道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也是媒体从操作层面对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阐释。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最忌讳走过场、走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真正把握宣传的要点和效果。只有读者认可的报道才是成功的报道,只有彻底摒弃高高在上、拿腔作调,以尊重读者、贴近群众的方式做报道才符合践行群众路线的精神。 某种意义上讲,党报工作者实际上是在做一个“翻译”的工作——通过讲述新闻“故事”,传达相关党中央的精神意图。仅仅领会了党中央的意图,却不能做好这个“翻译”工作,就不能让读者满意,也不会有好的传播效果,很多工作也往往只能成为表面文章。新闻工作者应当努力学会运用讲故事的方法去做报道,要用新闻语言而不是公文语言做报道,同时还要按照新闻规律和受众喜好,努力做好人民群众的“翻译”。(甘险峰: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刘冰: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唐山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