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从哪里来
发表时间:2013-09-09   来源:河北日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单位、部门都以群众为镜,请群众搞评议、查问题、找不足,然而在有些地方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一些地方向群众发出征询意见表,结果群众浮皮潦草划拉了点意见,轻描淡写地讲了些问题,甚至交了不少“白卷”。

  一些干部与群众当面交流,请群众提意见,结果群众躲躲闪闪,客客气气,尽说些不痛不痒、不温不火的话,甚至讲些吹捧之语、溢美之词。

  面对这样的结果,有的干部暗自庆幸,觉得自己轻松过关,缺点没有被发现,不足没有被指出;有的干部自我感觉良好,认为群众意见少说明自己在群众心里印象好。实际上,真正的清醒者对此非但乐不起来,还要惊出一身冷汗。

  当前,“四风”问题很大程度上属于共性现象,虽不是每个干部都有,但也大量而普遍地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请群众对干部评头论足,如果听不到批评之声,听不到让人脸红、出汗、紧张的话,本身就很不正常,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群众没有讲真话!

  听不到真话,听不到批评,实际很可怕。批评的声音是推动一个人进步的力量。培根曾说过,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请群众搞评议、查问题、找不足,目的就是要听诤言、真话。群众说真话,干部才能在群众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容”。 听不到真话,就看不准问题,把握不住要害,也就不可能找到真病灶。

  “群众有话不敢说,要看做大祸临头,马上反省。”这是谢觉哉同志曾经讲过的一句话。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好不好,群众肯不肯讲真话很关键。如何才能让群众讲真话,这个问题值得每一名干部去反思。

  群众不讲真话,根源还是出在干部身上。干部不愿听真话、不敢听真话、不会听真话,才导致了群众不肯讲真话。

  群众讲不讲真话,首先取决于干部对真话的态度。面对直言、诤言、怨言、逆耳之言,干部是闻过则喜,还是闻过则怒,直接决定了群众是不是讲真话。

  1942年8月的一天,延安边区政府的小礼堂正在开会,忽然雷声大作,一声霹雳,延川县县长被雷击中身亡。事后,有人说:“雷公怎么不击死毛泽东?”毛泽东听说后,不急不躁,认为那个人肯定有意见。经调查,原来当地老百姓对征粮过多心存不满。毛泽东于是指示边区政府将征粮从原定的20万石减为16万石,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领导干部要想听到群众的真话,就必须有诚心纳谏的雅量,绝不能顺乎吾心,则喜之不尽,有违吾意,则恼羞成怒。

  群众讲不讲真话,还取决于干部听真话的方法。群众不愿讲真话,有时是因为干部作风不深入、方法不对头。比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的地方征求群众意见,只是“文来文往”,与群众不见面、不交流,形式主义的问卷换来的只能是形式主义的回答。还比如,有的单位关起门来搞活动,把机关当基层,把“官众”当群众,意见征求了半天,真正的一线基层没走下去,真正的服务对象没照上面,如此怎么能听到真话。

  真话如真金,不用真力气,不下真功夫,是“淘”不出来的。前不久,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热映,钩沉起人们对周恩来同志在我省武安伯延公社调研往事的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深受浮夸风之害的农村又遭受了自然灾害的打击,周恩来到伯延公社调研就是想知道农民怎么想。然而,出于各种顾虑,周恩来最初的调研也没有摸清真实情况。为了听到真话,周恩来挤出4天时间,走家串户,与群众同吃同住,终于让群众掏出了心窝子。电影中,周恩来与农民张二廷像老朋友一样对话的场景让人动容,也给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听真话带来了启示。

  “讼吾过者是吾师。”各级干部只要有一颗谦恭之心,俯下身子,放下架子,甘当群众小学生,真心实意尊重群众,诚心诚意求教群众,如此,何愁听不到真话?让群众讲真话又有何难?(李忠志)

责任编辑: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