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强调我们党只有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才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所指出的那样:领导干部做好“样子”,其同群众的关系就密切,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官架子”大,其同群众的关系就疏远,工作起来就会举步维艰。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与智慧的源泉。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各级基层领导干部只有切实纠正“四风”,放下“架子”亲民爱民,做出好“样子”率先垂范,才能巩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党执政的这个最牢固的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群众工作方法千条万条,获得群众信任是首条。感情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助推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催化剂、润滑剂。感情源于内在意识,源于密切接触,以心交心才能心心相印,换位思考就会春风化雨。群众也好,领导也好,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并不是群众的感情可以简单一点,群众的需求可以降低一点。增进群众感情,获得群众信任,主要靠平时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好基础工作,临时抱佛脚是不管用的。基层领导在群众工作实践中,要常怀“三种意识”,坚持“三个遍访”。 忧患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就是增强服务发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越是深入群众,越是体察群众的疾苦,就越是推动人财物向困难群体倾斜,就会积极行富民利民之举。 公仆意识。增强公仆意识,就是放下“架子”,深入群众与之融为一体。常怀公仆情怀,就会恪守勤务员之责,就不会只想“锦上添花”的美事,而是主动深入那些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意见多的地方去,扎扎实实解决群众的难题。 节俭意识。增强节俭意识,就是要基层党委和政府给群众做个艰苦奋斗的“好样子”,把当地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把机关的日子过紧再过紧,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铺张浪费的“政绩工程”。 根扎沃土方能接地气。走进群众是知民情、察民意、问民计的先决一步,因此下基层、访民众不能是“一阵风”式的活动,而是一种常态化的自觉行为。基层主要领导干部不宜任期太短和频繁调动,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必须对三个人群做到遍访,即“三个遍访”:即在任期间,首先必须在两个月内将辖区内的所有困难群众家庭访遍;在半年内将辖区内的所有党员家庭访遍;在两年或较短的时间内将辖区内的所有居民群众家庭访遍。“三个遍访”是对基层领导最起码的要求,是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先决条件。试想不能遍访辖区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谈何为民着想、为民办事。 做到“三个遍访”,既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力戒形式主义,切实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实效。干部下基层应提倡不打招呼、不要陪同,可随机深入到基层单位进民户、坐炕头、到田间、钻大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听真话、听实话、听家常话,真正了解基层的情况,掌握群众的真实意愿,这样的“遍访”调研才有价值。这就要做到“三个要”。 要下得去,融得进。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中间有一道“干群隔离墙”,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少数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不知道群众需要什么,不知道群众有什么诉求,既无法与群众打成一片,也不能同群众进行有效沟通。要结合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融入群众,尤其要推行重点工作“网格化”这一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要求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多与人民群众接触,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想事情、看问题、作决策,形成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 要听得进,说得服。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要先倾听后解释。有些群众的意见大,话说得不一定好听,甚至比较难听,但我们一定要听得进去,而且要从难听的话里,发现工作的不足,找到改进工作的启示。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记住,只有认真倾听了群众呼声,了解了群众意愿,集中了群众智慧,作出的决策和采取的措施,才符合群众工作的实际,工作才能得以顺利推进。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差异,一些群众可能对我们的措施暂时不理解、不支持。面对这样的情况,干部不能仅仅成为录音机和传声筒,要提升说服教育群众的能力,要学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群众工作方法,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的利益调整,在党群干群之间达成共识、形成共鸣。 要贴得紧,调得好。当前农村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历史欠账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合理诉求和无理诉求相互叠加,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相互纠集。基层政府在这些利益和矛盾面前,单靠简单说服解释难以奏效,解决起来非常棘手,这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中要牢牢牵住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贴近实际协调解决好群众的利益,拿出管用的措施化解基层的矛盾纠纷。 无论是常怀“三种意识”,还是坚持“三个遍访”,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大批群众需要且满意的基层干部。实践充分证明:群众对领导干部越信任,一些矛盾和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因此要努力提高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度。我们的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要靠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扎实过硬的群众工作方法和本领。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巩固好,关键是坚持“于法周延,于是简便”的原则,形成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同时,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善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之法,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群众工作,切实增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日益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做基层群众信任满意的为民干部。 (袁开勇 作者单位:重庆市城口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