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关键
发表时间:2014-06-30   来源:学习时报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内容。走群众路线,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

  树立群众工作理念

  一是筑牢群众至上的观念。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里才有多重。无论什么工作,只有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才会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时刻在心里面装着群众,感情上亲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二是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从权力本源上理清主从关系,弄清楚我是谁,我的权力是谁给的,我在代表谁行使权力,充分认识到,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干部是受人民委托来行使权力,人民群众和干部是权力所有者和委托者的关系,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所以,我们的权力应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三是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核心是执政为民。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德政。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只有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最广大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切积极因素才能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造福人民的源泉才能充分涌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全方位展现。

  四是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当前迫切需要党员干部特别是直面群众的领导干部提高“四种能力”:应对群众诉求的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矛盾冲突的协商疏导能力,应对社情民意的分析评估能力,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处置能力。

  转变群众工作方式

  一是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关注民盼、民急、民需、民想、民忧、民怨,下决心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注重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先富与后富、富裕阶层与贫困人口、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有效缩小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差距,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关心弱势群体,逐步加大对民生的投入,重点向城乡弱势群体倾斜,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二是努力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转型,重构党和社会的关系,把计划经济条件下动员和组织的核心功能,转变为以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为轴心,以联系、服务群众为立足点,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形成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注意整合群众工作的各种资源,积极协调各种社团组织,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

  三是注意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运用科学的群众工作方式,以现代执政理念积极探索群众工作规律,理顺群众工作思维;运用民主的群众工作方式,开展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民主协商,通过平等、相互沟通、民主协商的方法和途径,将新兴阶层的政治愿望和利益期许引导、凝聚、吸纳到社会主义民主轨道上来,同时,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运用协商的群众工作方式,建立各种类型的协调制度,培育千百万个人民调解员,积极协调和化解矛盾纠纷;运用法制的群众工作方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按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是加强党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既要让群众得到实惠,又要为群众解疑释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矫正价值观的迷茫、缺失和扭曲,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既要教育干部,又要引导群众,教育党员干部把转变作风与履职尽责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和群众的密切接触中增强群众观念,增进相互感情;既要重视现实社会的教育,又要重视虚拟社会的管理,多宣传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多宣传那些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多宣传那些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弘扬正气,强化正能量;既要重视宣传的实际效果,又要重视政策的充实完善,兼顾群众的受益程度和各地的承受能力,坚持执行政策不走样,兑现政策不截留,把党和政府的关心直接送到千家万户。

  完善群众工作体制

  一是健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定期接访、定期下访、直接解决现实问题应形成常态性工作机制。这就要求领导干部重心下移,多下基层接地气,通过蹲点、挂钩、结对、联户等形式,推动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

  二是建立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对全面、准确、及时处理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心理情绪等至关重要。各基层单位应定期向上级报告本地区、本单位的社情民意,反映群众的意见诉求、矛盾和冲突,让群众的呼声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反映到领导者和决策层耳中,促使问题能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对社会上和群众中存在的焦虑、急躁、浮躁、暴躁以及仇官、仇富、仇警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予以解疑释惑,化解排解。

  四是建立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改革现行信访体制,从宏观上把信访工作纳入群众工作范畴,用群众工作来统揽信访工作,以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信访问题。完善现行信访处理机制,建立有权威、有手段、能直接处理问题的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妥善协调处理信访问题。(张国富 安徽省直机关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