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告诫县委书记要“心中有民”。县委书记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那么,怎样做才算“心中有民”? 作决策,不妨先听听群众的意见。有些干部习惯坐在会议室办公室作决策,不听取群众意见;有些干部当久了,“官”越做越大,自以为比群众懂得多。其实,群众最有智慧,对一些疑难问题也往往有高明的解决办法。开县是三峡库区的山区县,一度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群众对此多有怨言。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县里组织开展乡镇环境综合整治,群众自觉参与,几年努力,现在的河道沟汊湖库基本看不到垃圾了。回过头来看,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正是回应了群众呼声,广泛吸纳了群众意见,才有了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也才能持续不断地巩固下去。这也启示我们,凡是涉及群众的事项,作决策必须沉下去听取群众的意见,这应当成为一种习惯。 抓发展,片面追求数据增长和建设形象,不重视群众生活实实在在的改善,不算“心中有民”。开县是一个有169万人的大县,城乡差异大、低坝河谷与山区差异大。民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应当把精力放在群众急需的就业、上学、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上。就家庭而言,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挣是头等大事。通过几年努力发展,有事可做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多数是挣“力气钱”;在山区,缺水、公路不畅通仍然存在;医疗与就学,城乡均衡任重而道远;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丰收之年有不收之家”,几乎每个村、社区都有几户特别困难,最困难的是家里劳动力因病、因伤丧失劳动能力而生活陷入困顿。对这些问题,我们都得摸清情况,下气力主动解决。 大而化之,追求表面光鲜,不能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细处发现问题,解决难题,不算“心中有民”。群众的事,过去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如今多半已不是问题。现在,水、电、气、电视信号成了每家每户天天都离不得的“必需品”。作为县委书记,既要抓大事,水、电、气一类的“小事”也必须扭住不放。水、电、气供应和电视信号的传输,做好了群众没有感觉;出故障,即使时间不长,群众也会感到极大的不方便。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做到让群众在这方面“没有感觉”。企业办证、群众办事是不是省事,居民衣食住行是不是方便,也都必须上心。县委书记下基层,不必听长篇汇报,最该先问问基层干部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细节上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几个问题,这也应当成为一种习惯。 有的干部大话、官话、套话连篇,甚至开群众会也照着事先准备的稿子念,这也不算“心中有民”。现代干部,仅有理论知识不够,还必须学会用群众语言说话。“路隔三十里,一地一乡风”。干部特别是县委书记,到一地工作,要熟知当地乡风民俗,学会土话哩语,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围在一个火炉旁,家长里短,说亮心底的话。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如果坐着公车带着工作人员去,就不能很好融入普通群众。同样,县委书记进社区村落,如能轻装简行,真正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与基层党建活动,与党员群众“零距离”,做群众工作还会难吗?(重庆市开县县委书记 李应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