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 不畏难题——记安徽巢湖市委书记胡启生
发表时间:2015-07-0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合肥7月9日电(新华社记者周畅)6月30日,胡启生作为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委书记和其他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一起进京受奖。7月2日,刚从北京接受表彰归来的胡启生还没来得及歇歇脚,就赶赴新的工作岗位——巢湖市委书记。

  从区长到区委书记,胡启生在包河区工作了8年。8年间,他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城区变成“全国双百强城区”;8年间,也让年仅44岁的他青丝变白发,成为人们口中的“白发书记”;8年间,更让胡启生留下了“最宝贵的深刻记忆”。

  务实创新的“博士书记”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的胡启生,作为安徽省引进高精人才,先后在省、市、区任职,2007年7月调任包河区委副书记、代区长,2011年12月接任包河区委书记。

  顶着“博士光环”身处基层,胡启生表示,他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基层实际,“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是他执政兴区的制胜法宝之一。

  2012年初,刚刚接任包河区委书记的胡启生,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形势、跨越发展的新起点,坚持创新引领,创造性地提出“产业富区、生态立区、管理兴区、文化强区”四大中心任务。

  人工林国家森林公园、国内先进的藻水分离站建成,万达文旅城、安徽省十大文化场馆、安徽省第一个体育小镇、合肥第一高楼恒大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加快建设……如今的包河区,16.8公里黄金湖岸线声名鹊起,已然成为合肥大湖名城的新名片。

  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包河区率先在安徽省创新了滨湖新区“市建区管”、合肥高铁南站“市属区管”、市政环卫绿化大综管、城管交警公安运管“编组执法”等模式,创新设立街道级大社区、街道社区化、中心社区、农村社区,形成了社区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的四种模式,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胡启生“跳出包河看包河”的独特视角,让包河区实现了从全市可用财力最小的城区到“安徽第一城区”、“全国双百强城区”的华丽转身。

  不畏难题的“白发书记”

  8年的时间,胡启生给包河区带来了巨大改变,自己也在为包河区所付出的点点滴滴中,将青丝变成白发,成为人们口中的“白发书记”。

  胡启生在包河区任职期间,正赶上合肥大建设大发展,又快又稳推进征迁,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在他看来,基层工作就是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千差万别的需求,难是常态,不难反倒是例外。“工作再难,横下心来抓就不难”,胡启生始终坚信这一条。他带领干部扎根基层,坚持依法征迁、和谐征迁,8年来,全区共完成各类房屋征迁1720万平方米,占全市总量的60%。

  令胡启生印象深刻的是,他第一次代表包河区在合肥市发言,就是做违法用地的检讨。“当时包河区由‘郊’到‘城’不久,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干部传统农郊思维较重,最头疼的是违法用地普遍,习惯‘先上车后买票’。”胡启生说。

  有着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胡启生认为,彻底扭转干部的发展观念是关键,于是,胡启生从重拳整治违法用地问题入手,短短1年就迅速将包河区由违法用地“重灾区”变成节约集约用地“先行区”。

  “干部观念有了很大的扭转,也转变了包河区的发展方式,依法规范发展深入包河广大干部的心中。”包河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局长郑帮贵说。

  百姓为先的“亲民书记”

  出身农村的胡启生坦言,对基层群众有着天然的质朴情感,在工作中,他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

  为了让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中,胡启生在全区开展“机关支部一线结对、在职党员一线报到”工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他也严格要求自己,带头用“脚”和“眼”,去走近群众、推动工作。

  “一年最热的时候都能看到胡书记,戴着草帽、卷着裤腿、顶着大太阳走在巢湖边,巡查蓝藻打捞与治理。”包河区义城街道塘西村书记王永宏说。

  胡启生在合肥市率先推行“河长制”和“路长制”,并且主动担任污染最重的十五里河“河长”以及文明创建最难的全国知名宁国路龙虾一条街“路长”。包河区的干部说到“走河巡路”,都服他,因为区里没人能比;搞蓝藻治理,干部都惧他,因为他比专家研究得还透;抓文明创建,干部都怕他,因为他比一线城管队员发现的问题还多。

  在实干为民的情怀下,包河区连续多年荣获“合肥市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杰出奖”,区财政投入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出由2007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2.6亿元,群众最大限度共享了发展成果。

  面对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荣誉,胡启生坦言:“排在荣誉榜,更要干出样。站在新的起点上,唯有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以钉钉子的精神,干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件事,才能不辜负组织的培养、群众的信任。”

责任编辑:章 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