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历史形成及现实使命
发表时间:2013-07-11   来源:贵州日报

  嘉宾:

  徐 静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全国文化名家暨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覃爱华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处长

  李朝贵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文献编辑处处长

  丁凤鸣 贵州红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郑 萍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

  田茂乾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

  刘 丽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

  田唯扬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

  主持人:

  刘 爱 贵州日报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编者按

  中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贯彻中央要求,省委决定,要以“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为总载体,深入扎实有效开展我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教育实践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们党90多年来践行群众路线的不懈探索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报约请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历史形成及现实使命”课题组,就有关话题进行访谈。

  主持人:我们知道,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请问,早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认识群众工作的?

  嘉 宾: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重视群众工作,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是伴随着党的成长轨迹逐步演进和升华的。

  早在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在1925年10月召开的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中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7月9日,党的六大政治决议案中将“争取群众”作为“现时的总路线”进行明确。由此可见,党从成立的早期,就已经有了对群众工作的高度自觉。但是,此时的群众工作理念缺乏实践的支撑,“群众”的概念,还主要局限于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一部分精英群体,而对于最广大的农民群体,并没有真正的发动起来。尤其是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在革命道路和方式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主张以城市暴动为“中心和指导者”、实行全国武装暴动的“左倾”力量占据了上风,给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湘赣边界的民众发动了秋收起义,起义队伍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诠释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内涵,开辟了群众工作新领域。

责任编辑: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