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群众语言 做好群众工作
发表时间:2013-08-22   来源:人民日报

  中央决定把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问题,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关键。“四风”问题表现不一、症状多样,其中在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讲套话、空话、大话、官话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因为这种不良风气已经成为干群之间一堵无形的墙,疏远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距离,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号召力。话风体现党风政风,影响党员干部形象。当前和今后,在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中,要大力倡导讲好群众语言。这是联系群众的一张通行证,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更是克服“四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个突破口。

  群众语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它反映群众心声,贴近群众生活,集中群众智慧,容易引起共鸣,便于指导实践。群众语言的特点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思想深远;言简意赅,以小见大,让人听得懂、记得住、信得过、用得上。比如,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把大包干解释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后来讲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又概括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把提倡真抓实干比喻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等等。这些语言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言真意切,闻起来泥土芳香,品起来意味深长。群众语言没有华丽的外表,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认识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华西村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讲“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如此精炼、透彻而又充满睿智的话语,只能出自对发展有切身感受和深入思考的干部。群众语言与那些“常讲的老话、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格格不入,与那些本本里搬来的条条框框、闭门生造的排比对偶、随意编出的顺口溜具有本质区别。真正的群众语言,与仁爱、忧患、良知融为一体,同责任、正义、担当联在一起,和真、善、美结成一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正能量。

  提倡讲群众语言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从群众观的角度看,讲群众语言是讲党性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毛泽东同志曾说:“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多讲群众语言,可以有效拉近同人民群众的距离,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群众观点和为民意识。因此,讲群众语言,从本质上来讲反映的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说来自群众中间的话,我们才真正取得了话语权,党才有强大的凝聚力。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讲群众语言是一种交流艺术,一种工作能力。熟悉和了解孔繁森的人都知道,他讲话一般不念稿子,而是用平时积累和练就的一套朴素语言。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很受群众欢迎,很快融入群众之中,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现在有不少干部为什么感到做群众工作力不从心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语言基本功,与群众话不投机。党的事业根基在群众,力量源泉在群众,干部服务对象是群众,要想和群众走到一起、打成一片,得到群众理解和信任,必须下大气力学好群众语言,这是硬功夫、真本领。从作风建设的角度看,讲群众语言是改进作风的有效途径。言为心声,讲什么样的话反映着思想水平,怎么讲话体现着工作作风。工作沉不下去,讲起话来就实不了;掌握不到第一手材料,讲起话来就言之无物;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讲起话来就让人反感;贪图享乐,与民争利,讲起话来就真不了。当前,在一些地方,有的党员干部作报告、写文章、发文件,习惯于讲官话、套话,表现上看是文风话风问题,病根在作风漂浮。在一定程度上说,群众语言好比一面镜子,能照出党员干部群众观点强不强、群众基础牢不牢、群众工作实不实。大力倡导讲群众语言,逐步在党员干部中营造一种氛围,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风气,官话套话就没有市场,进而形成转作风的倒逼机制,使作风之弊在清新务实的话风下暴露无遗,无处藏身。

  领导干部要把讲群众语言作为必修课,下苦功夫学习掌握。只要做到心贴心、面对面、实打实,群众语言就会学到手。“心贴心”是根本。群众看干部,最重要的不是看你送去多少钱,而是看你送去多少心。干部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才会对群众有真情,才听得到群众的心声,真正接到“地气”。焦裕禄同志风雪天看望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当老人问他是谁时,他动情地说,“我是您的儿子。”所以,人民群众都把他当作贴心人。“面对面”是基础。基层和实践是群众语言最活跃的课堂,也是群众语言最集中的场所。到基层去的次数多了,在群众中待的时间长了,耳濡目染,日积月累,脑子里装进的群众语言就会丰富起来。经常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背街里巷,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站在一块田地里,在交流中加深对群众语言的理解,也就会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群众语言。“实打实”是关键。老百姓最喜欢实在人。同群众打交道,就像地里的麦穗,身子越低,分量越重。首先,态度要诚。到群众中去,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脚踏实地,甘当学生,拜群众为师。其次,说话要真。不空口许诺,不能有任何花言巧语和官腔官气,在言谈举止上与老百姓保持一种自然的亲近,群众认为你“实诚”,自然就会掏出心窝子,打开话匣子。第三,办事要实。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让群众看到实效,得到实惠,群众才会从心里认同。

  学习群众语言不仅是为了掌握沟通的工具,还要学以致用,推动工作。我们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把讲好群众语言作为开展活动的重要切入点,推动作风改进和党群干群关系改善,提高我们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

  一是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开展调查研究,推进科学决策。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越来越多,但走群众路线是根本途径。同样是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有的同志三言两语就能活跃气氛,让群众讲出实情实感,摸到第一手资料;有的同志却不知从何处入手,挤牙膏般提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始终是云山雾罩,话不明理不透。一个事半功倍,一个事倍功半,差距就在于是否真正理解了群众,能否用群众喜欢的方式交流,找到有效沟通渠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谋发展做决策,必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如何“问”是有诀窍的。要找到党的主张和群众利益的结合点,要熟悉群众一个时期的主要关切点,这样才能和群众谈得拢、合上拍。基层处处是课堂,群众人人为老师。如果领导干部真正深入下去,能上百姓的炕头聊天,能下农民的地头问难,交一批真朋友,搞一些活调研,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听取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何愁谋事取不到真经,成事得不到妙法?

  二是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宣传动员群众,激发创造活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作为领导干部,最大的本事就是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群众的创造性充分释放出来。这种本事也包括运用群众语言的能力和水平。在宣讲政策时,不能板着面孔僵硬说教,不能故作高深抽象议论,不能“依着葫芦画瓢”,文件上怎么讲,对群众就怎么念,必须贴近群众,群众喜欢什么形式,我们就采用什么形式,把要说的同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党委政府的“大道理”通俗化,把政策具体化,让群众听得明明白白,这样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激发群众热情,让一切创造源泉充分涌动,汇涓涓细流成大海。如果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够有效地组织动员起身边的群众,必将形成巨大的群体力量。

  三是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纾缓群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现在既是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大量矛盾的化解,既需要我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也要通过情、理、法交融,把群众诉求引导到依法、理性的轨道上来。运用群众语言打开群众思想上的心结,消除群众认识上的误区,对当前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具有关键作用。在扶贫济困时,不能把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简单化,要与困难群众平等相待,用家长里短式的语言,话冷暖、唠家常、谈心声,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具体问题切入,帮助他们查找贫困的原因,拿出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既不能因为事小而漠视,言谈拒人千里;也不能超越实际,开空头支票。符合政策、具备条件的要马上办,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正确引导群众的心理预期。只要我们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真诚交流、真挚关怀、真心帮助,即使问题不能马上解决,也往往能够起到消除困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作用,促进问题逐步解决。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把一般的道德准则、普遍的是非标准、淳朴的民风民俗、公认的人情事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情”为纽带,靠“理”解心结,用“法”化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解释法律条文,变“说不清”、“说不过”为“说得清”、“说得通”。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并写进了中央正式文件。这四句话,不仅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我们转变作风指明了方向,而且在运用群众语言、转变文风话风上也给我们作了表率。我们要努力从话风改起,学会群众语言,多讲群众语言,以话风好转带动作风转变,提高我们在群众中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引导力,真正让干群同心同德,同频共振,同甘共苦,为实现中国梦和“五个湖北”建设贡献力量。(作者:王国生 为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

责任编辑: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