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3-06-24   来源:新华社

人在基层心系百姓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华春雨、葛素表、吴光于、朱国亮、徐海涛、谭剑、高风)时代发展、改革深化、社会转型使基层干部面临新的工作环境,中央的严格要求与群众的新期盼,使基层干部承受更大的责任压力。带领广大群众筑起实现中国梦牢固基石的道路上,他们累在基层,难在基层,有时也会困惑在基层。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在基层,心系百姓?记者在各地采访得到这样的答案:基层干部自身要转观念、强能力,体制机制上要给他们减负担、硬约束。 
    转观念:与群众站在一起
    2012年起,中部某省省会城市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干部联村(社区)驻点工作,活动要求干部下基层要让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解得了难、交得了心”。
    驻村干部高志国联系的村地处偏远,每次下村,他要换乘7次车。自2012年以来,他每月驻村时间最短的14天,最长26天。
    为了帮村里赤脚医生罗沸腾解决退休问题,高志国先后到省、市主管部门咨询。虽然最后因政策限制没有办成,但罗沸腾全家非常感激,专门提了一篮子土鸡蛋非要塞给高志国。
    “群众反映的事情,办成了群众固然欢喜,但即使无法解决,只要用心去办,群众也会充满感激。”这是高志国在笔记上写下的一段话。
    除了一篮鸡蛋的故事,在基层采访,让记者感慨的还有干部一通温暖人心的电话就让一名老上访户结束十年上访;干部主动道歉认错不仅化解了矛盾,还在群众中树立起更高威望等令人深思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代表储诒权长期在基层工作,他说,现在有些地方“干部说群众不听话,群众讲干部不像话”,重要原因是干部没有做到与群众平等真诚沟通、没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房玫说,有些干部之所以摆不正同群众的关系,原因就在于未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致思想上漠视群众、感情上疏远群众、工作上脱离群众。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基层干部能不能树立正确的群众观首先是一个立场问题,是站在群众的对立面,还是与群众站在一起?” 
    强能力:不能打着官腔做工作
    孙丰民是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副局长。2011年起,他担任泰州市首批群众工作团河失工作队队长,到河失镇任党委副书记。
    在河失,孙丰民负责的一项任务就是镇上农具厂的改制。改制面临两大难题:没钱,企业倒闭后资不抵债,改制资金有限,跟职工要求有差距;没时间,土地招投标已经完成,涉及118人的改制工作要在8天内完成。
    一开始,孙丰民捧着文件,给群众讲政策,说大道理,结果下面一阵起哄。“到了一线才发现像以前那样打着官腔做群众工作,群众是不会接受的。”他说。
    僵局面前,只有改变。孙丰民开始与群众换位思考,与职工促膝谈心,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从解决陈欠工资,养老、医疗保险等职工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确定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12项优先支付项目,并把改制与家庭走访送温暖活动结合在一起。
    “我们逐户走访,给每家都带上一份小礼物,当面把每个人应得的权益一笔一笔算清楚,结果,大部分职工在合同上签了字,工作顺利得让人意外。”孙丰民说。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邸乘光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多样化、复杂化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时常面临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企业改制、社会保障等棘手问题。“要处理好基层复杂的矛盾利益问题,除了思想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还必须增强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更加善于做群众工作。”邸乘光说,“沉”下去、“深”下去,扎下身子,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知道问题症结所在,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中央党校教授祝灵君表示,做群众工作要倾注真情,但也要重视法治,缺乏法治精神,可能“好心办坏事”,造成“一团糟”局面。
    做好群众工作还应该注意让群众积极参与。上海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献说,发扬民主,让群众积极参与决策、监督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务,才能更好地理顺党群干群关系。
    除了干部自身强能力之外,上级部门也应该针对基层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待遇低、保障缺等困难,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配备与培养,进一步提升乡镇、村组干部的经济待遇,将资源、资金下沉,优化乡镇干部工作环境,切实解决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后勤保障问题。 

责任编辑:贺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