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 廖翊 双瑞)像一粒粒种子,像一棵棵小苗,他们播种在这片土地上;带着青涩和稚嫩,更带着清新和朝气,抽芽、破土、成长。 “80后”党员干部,越来越多地出现于中国城乡,以其“有激情”“敢创新”“能担当”的精神特质,以“于无声处见作为”的务实追求走向社会、起航人生,给党员干部队伍注入时代新风,日益受到公众关注。 背负使命的青春之歌,因融入时代交响而动人! 奉献,因为情怀 王姝今年28岁,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到深圳工作。看完电影《第一书记》后,她作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 “优秀基层干部沈浩一心为民,选派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村民两度集体摁手印将他留住,让我感动落泪。我想,自己也应该为农村发展做点贡献。” 2012年9月,王姝挥别深圳,来到赣南,在江西兴国县埠头乡枫林村任书记助理。她学讲客家话,走家串户拉家常,帮助村民做家务、干农活;买了辆电动车,骑行在乡野山间,摸情况,听建议,解民忧…… 由于枫林村外出打工者多,留下大量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她协助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发动志愿者上门为空巢老人送服务;组织留守妇女成立互助小组,倡导她们互帮互助;牺牲休息时间,每周六到留守儿童视频室值班…… 细致、贴心的服务深得人心,并获得群众信任。而今,她担任枫林村第一书记。 “王姝是枫林村自家的妹子!”村民们赞道。王姝说,这让她感到幸福。 爬陡坡、过溜索、睡山洞……这是傈僳族儿子张晓东在西南边陲留下的身影。 26岁那年,张晓东放弃云南福贡县财政局的工作,自愿申请到怒江大峡谷里的马吉乡马吉米村任新农村指导员。 张晓东的父亲是孤儿,50多年前流浪到马吉米村,由于村民的收留活了下来。“我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恩的情怀。”张晓东说。 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2010年,马吉米村村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600元。为改变穷困面貌,张晓东一干就是5年,最终带领村民走上了养蜂蜜、种草果等特色种植养殖的道路,仅草果一项,2014年就为马吉米村增收200多万元。 “即使是条微不足道的小溪,我也会竭尽全力,滋润流淌这片土地。”张晓东这样诠释自己的付出。 在遥远的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蔡程程的名字则像“邻家女儿”一样为人熟知。这个29岁的东北姑娘、清华大学硕士生,扎根大西北已经4年,现在是民勤县委副书记。 初到民勤,县里把农业农村事务分给蔡程程。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她,连农作物的品种都分不清,能不能管好?能不能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 “我年轻,只要肯跑愿学,一定能补上贴近农民这一课。”蔡程程一上岗,马不停蹄地跑遍全县18个乡镇,白天下乡调研处理工作,晚上加紧熟悉乡镇材料;为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她一次次走进老乡家拉家常…… “当初,我是带着改变大西北面貌的信念来到这里的,希望自己能真正‘贴’近这片土地。”蔡程程说。 和蔡程程一样在城市长大的罗雅文,大学毕业后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小高镇,当起了大学生村官。 为了让当地烟农学会科学种烟,小罗每天蹲在田地里拉线,每一株烟苗都按照严格的间距种好。到了收烟的季节,她每天坐在烟农家门外,帮忙分级……当“村官”第一年,她被晒得黝黑,看着留在城市里的同学发来的照片——穿着裙子,踩着高跟鞋,小罗却说,脚踩泥土,贴近农民,比拥有美丽的外表更有意义。 一到种烟的季节,烟农们白天一身泥,晚上别说洗澡,喝水都困难,罗雅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四处打听县上的项目,终于争取到农村饮水配套工程。看着自来水汩汩地从管道里流出,乡亲们笑得合不拢嘴。2014年,罗雅文考上了公务员,可她依然选择了小高镇。她说,自己待在这里一天,就要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一分子,一年年陪着老百姓,看樱桃熟了,草莓红了,板栗落了,玉米抽穗了,烟叶黄了……“人生应当如这些水果庄稼一样,经历风雨,流汗的青春才有意义。”她说。 改变,源于创新 2008年5月,22岁的大学生村官温振坐着一台三轮车,颠簸着进入河南省兰考县仪封乡胡寨村。 兰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胡寨人均年收入仅3500元。利用自己学农的专业优势,温振毅然决定带领村民发展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蔬菜。那一年,一座示范性大棚建了起来,当年收益3万多元。2013年,胡寨已建起50多座蔬菜大棚,规模达2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和经济强村。 敢想敢干、勇于创新——“80后”基层干部在广袤大地上施展才干,书写出一个个精彩的篇章。 2007年,21岁的夏益民通过大学生村官招考来到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平田乡牛游塘村。这个风景秀美的山村,人均收入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工作中,夏益民埋头把当地的山地资源、生态概貌等细细捋了一遍,萌生出组建生态旅游合作社的构想。 2009年,合作社挂牌成立,127户农户入社,种植的杨梅、红豆杉苗等购销两旺。利用合作社的闲置资金,夏益民还推动成立了村资金互助协会,小额贷款不出村、手续简便利息低。村民们喜不自禁:“没想到泥腿子也能办‘银行’、领分红!” 西藏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仁青林村紧邻拉萨市,当地传统习惯是“守黄土、靠牛羊”,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守着大城市,这里的大多数人还是过着清苦日子。为改变群众固有观念,28岁的第一书记扎西次仁苦口婆心地对乡亲进行引导和帮助。115名青壮年终于走出了村子,迈出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在拉萨一家茶馆打工的拉姆,如今月收入达3000元。她对记者说:“过去总觉得土地和牲畜就是我们的饭碗,没想到出来打工收入也不错。如果没有扎西次仁,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敢走出家门。” 解决民勤县优质农产品出口难、让民勤百姓富起来,这是蔡程程苦苦思考的问题。深入调研后,她大胆决定在当地推出新生事物——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并主抓建成“民勤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带领双联干部、年轻人共同打造农村电商扶贫生态链。而今,民勤被选为全国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之一。 “四方联动、助人自助”自治工作法,则由上海浦东塘桥街道塘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万添杰提出。 新的工作法以小区业委会为主体,将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小区物业吸纳其中,同时联络街道文明办、房产办事处、城管等职能部门和小区辖区单位,形成“自治沙龙”,为社区治理探索了一条新路。在此自治模式下,塘东小区近年来解决居民急难愁问题370余件,其经验已推广至整个塘桥社区。 “只有服务‘走心’,敢担当,勇创新,才能为百姓办得好事。”这位“80后”社区书记说。 守望,出自责任 “你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要到农村吃苦?” 在兰考县仪封乡胡寨村工作的5年中,温振许多次被问到同一个问题。几乎所有“80后”基层干部,都被问到同样的问题。 温振每月工资仅800元,住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破房子里,稍有大雨屋顶就漏。一天早上醒来,屋内锅碗瓢盆漂了一地,积水已经没过脚踝。 “基层工作很有意义,能用自己所学做点事情,有价值感和成就感。”温振回答。在他看来,当村官的日子,是可贵的经历,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而真正促使温振做出这一选择的,是贴近这块土地后对农村、农民、乡土的认识和深情,是乡亲们称呼他“振儿”的那份亲情。 “叔伯辈的手都粗糙得很,纹理里浸满尘土灰质,洗都洗不掉。”他动情地说,“农村太缺技术、缺人才了,太需要我们了!” 同样的深情,支撑着张晓东走过了5年最艰难的村官岁月。虽然已经离开村官岗位,他仍时时关注马吉米村的发展,利用自己熟悉村情和网络的优势开展公益活动,摸索出“网络扶贫”的新思路,延续着对村民的热爱。 时光飞逝,时代遽变。年轻基层干部们在守望中淬炼,在坚守中成长。 北京小伙杨明旭是一位社区服务站站长,200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育德社区,开始了辛苦琐碎、待遇不高的社区工作,在各种诱惑中一直坚持下来。 “社区的事情虽然是些小事、杂事,但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到政府在居民心中的形象。社区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工作态度,既然选择了社区,社区也需要年轻的力量,就要扎下根来,服务居民。”杨明旭平静地表示。居民们离不开“小杨”,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基层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青年人应该有服务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练。”万添杰说,“对于工作在最基层的党员来说,我们的风采就体现在用实际行动去了解百姓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上。” “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在崭新的道路上。我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谱写时代的新篇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年轻的一代党员干部健步起航,成为一支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巨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