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0月23日电(记者赵刚)“以前我家住的是吊脚楼,人睡上面,牛睡下面,臭烘烘的。这几年靠着土地租金、养殖场工资、奶奶的养老金,家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建起了楼房。”广西大新县桃城镇价屯村民蒙美都说。 大新县利农养殖场内,当地村民正在饲养区内撒粉消毒、给十几头猪仔喂食。该养殖场是价屯75户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和当地一家民营企业合建,经理黄兴斌告诉记者:“养殖场每年固定给予75户入股农民土地租金90万元,猪场利润部分按股份所占比例分红,每年还能为16位村民解决就业,月工资2500元以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西有贫困人口538万,扶贫基数大、难度高,且贫困地区产业严重滞后,经常出现返贫现象。近年来,广西各地力推“造血”扶贫,着力引入当地民营企业力量,大力推进“千家民营企业扶助千个贫困村”活动,不仅直接给予贫困村屯物质扶持,还教以脱贫的方法。截至今年9月,广西已发动3390家民企与3382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覆盖全区贫困村约70%。 “价屯有三宝,石斛、母猪、新材料。”借助“千家民营企业扶助千个贫困村”活动,价屯92户村民“小块并大块”地整合土地资源,以出租、入股的形式与广西新振锰业集团合作建成石斛大苗育苗场、利农养殖场、三元编织厂等村企。 大新县委书记赵丽告诉记者,如今村子里98%的青壮年在共建企业上班,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350元增加到2014年的21049元,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还可从村企领取养老金700元。 村企合作建厂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公司来说也有好处。广西新振锰业集团董事长言胜斌介绍:“以编织厂为例,主要经营编织袋加工销售业务,生产原料直接取自锰业生产的废料,生产出来的编织袋也直接销往锰业集团及其下属分公司,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废料处理成本、运输成本,还实现了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 记者采访了解到,参与帮扶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是抱着回馈家乡的想法自愿捐钱办厂,政府部门也给予各种激励措施。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组织开展全区“千家民营企业扶助千个贫困村”活动的实施意见》指出,对于实施产业化扶贫,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企业,优先给予扶贫贴息贷款资金扶持,对于给予贫困地区捐赠的民营企业,可享受相关税前扣除优惠政策。 蒙美都正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读大四,她告诉记者,这次回价屯就是要去村企看看。对于未来,她说:“父母年纪大了,毕业后想回村子里的企业工作,用自己的知识让家乡更富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