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扶贫“双推进”:让云南民族村寨旧貌换新颜
发表时间:2016-04-2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昆明4月26日电(记者 丁怡全 石超)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开展以来,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幕布村和南美拉祜族乡南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近日踏访幕布村和南美村,切实感受到开展“双推进”带给这两个村寨的变化——老百姓脱贫增收了、基层党组织建强了、党群关系密切了。

  党员带头促进脱贫增收

  4月的幕布村是忙碌的,村民们正在田地里采收油菜。“油菜种植是我们村传统产业之一,全村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幕布村党总支书记陈跃明介绍说,除了鼓励油菜种植,村里还引导村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支部每年都聘请农艺师到田间地头授课,村民们现在都种上了茶叶、核桃等。”到 2015年底,幕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37元。

  4月的南美村同样忙碌。针对南美村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立体气候,南美乡党委、政府为村民设计出“长短特”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长”抓核桃、茶叶、畜牧、林下生物药业、拉祜风情旅游业;“短”抓烤烟、生态蔬菜、瓜果等产业;“特”抓特色经济林果种植及特色养殖,发展“订单农业”,促进群众脱贫增收。2015年,南美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44元。

  “从过去的刀耕火种,到现在掌握了一定的种植、养殖技术,终于走上脱贫致富的路了。”南美村拉祜族村民扎多代说。

  “三个培养”建强基层组织

  “叽——叽——”幕布村村民夏伟正在喂小鸡,2007年建成的养鸡场,现在年收入达12万元。“我雇了村里的拉祜族小伙子李进文、李进伟帮忙。”夏伟说,“村里人只要是有心从事养殖的,我都愿意在资金上、技术上给他们支持。”

  2006年,夏伟成为一名党员,从那时起就成了村里有名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入了党,就要履行党员的职责,为了能更好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我不断地想办法。”

  “2007年以前,夏伟主要是养猪,我就跟着他学习养殖技术。”村民王新成说,“2007年他转型养鸡以后,就让我无偿地接手了养猪场,现在一年可以挣2万多元。”

  “2012年,我们家要盖房子,夏伟帮我们家担保贷款,又主动借了3万元。为了帮我还贷,雇我帮他养鸡,一年让我多收入将近3万元。”李进伟说。

  “落实‘双推进’,建强党组织,就必须落实好‘三培养’工作。”陈跃明介绍到,幕布村党总支始终注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只有发掘培养更多像夏伟那样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党组织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威信。”

   “重心下移”密切党群关系

  沿着干净整洁的入村水泥路来到南美村,远远地就看到一幢幢红瓦黄墙的“小洋房”依山就势,立于满目绿植之中,令人眼前一亮。

  记者来到一幢二层“小洋楼”前,与屋主拉祜族村民罗扎列聊了起来,“多亏党员干部到家里来,给我们算清了账并提供支持,我们才能盖起这个房子。”

  “开展扶贫党建‘双推进’以来,南美乡首先推动了工作重心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利用建设安居房的契机,发动党员干部到各村各户进行家庭经济摸底调查,南美村381户做到‘一户一表、一村一册’。”南美乡党委书记梅建军说,“目前,党员干部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项目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集聚的导向基本形成。”

  “梅建军书记来到我家,了解我家有几口人,有几亩地,靠什么为生,有多少存款,又仔仔细细地给我算了一下,我就决定盖104平方米的房子。” 罗扎列说,“村党支部还给我家落实了4万元的补助和5万元的贷款。”

  到2014年底,南美村每户农户都建起安居房。

  “现在还经常有党员干部到村里来看望我们,有什么困难都可及时跟他们反映,请他们帮忙解决。”南美村村民罗扎朵高兴地说,“日子是越过越好,越过越有盼头。”

  “‘重心下移’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帮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党的好政策。老百姓得实惠,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认同感自然会增强。” 南美乡乡长张文勇告诉记者,南美村村民现在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致富,跟支部,有困难,找党员”,党群干群关系变得融洽了,“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带着老百姓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赵 洋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