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光山县:“产业树”开出脱贫花儿
发表时间:2016-10-1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10月19电(记者孙志平 顾立林 甘泉)“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记者在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方洼村采访见到,农民将房前屋后的撂荒地、闲置水塘都利用起来,种茶树、养麻鸭。如今村里“五步一茶园,十步一鱼塘”,到处绿油油、水盈盈一派美好景象,成为贫困村脱贫路上的明亮色彩。

  河南光山县属大别山革命老区,是国家级贫困县,目前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万多人。近年来当地注重培育层次丰富的“产业树”,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其中,既发展了一批如羽绒、油茶等规模化主导产业,同时也围绕农村房前屋后,发展一批适合贫困户参与的小微产业。

  秋雨濛濛,记者见到方洼村支部书记李信远时,他正忙着带领村民给村里的大塘修整护坡。“这个塘我们以前叫‘碟子塘’,现在叫‘碗塘’。”见记者不解,老李笑着解释道:“塘里以前淤泥多,水浅,好比一个碟子;驻村扶贫干部联系水利部门,清淤泥、净化水质,引导农民养鱼养鸭增加收入。这不,‘碟子’就变成了‘碗’!”

  不要小看了一亩茶园一口塘,村支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茶叶经济效益高,一亩地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是粮食种植的好几倍。鱼塘除了养鱼外,传统饲养的淮南麻鸭是当地的土特产,不愁卖,如今连麻鸭蛋也已经开始由设在村部的“农村淘宝”进行网上销售。

  “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是从一粒种子开始,都有成为产业‘大树’的无限可能。”光山县委书记刘勇说,产业扶贫要精准,既要善谋大事,也需从小处着手。目前,光山县通过引导群众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全县发展茶叶24万亩、油茶18.7万亩,苗木花卉7.8万亩,中药材8万亩。其中尤其是羽绒服装产业、农村电商、油茶产业等已率先发展成产业“大树”,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刘勇说:“以茶油为例,一亩地100棵树每年就是1万元收益,正是有了这些产业支撑,到2017年全县实现小康目标我们有信心。”

  光山县精准扶贫的“产业树”,概括起来就是以主导产业为“树干”,以电商和专业合作社为“树枝”,以贫困户为“树叶”,从而实现“大树小树连成林、枝繁叶茂富农民”的效果。

  产业扶贫既厚实了脱贫基础,还激活了农村电商,带动了专业合作社发展。依托丰富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县已开各类网店500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2015年,网销产品百余种,收入超过20亿元。仅去年双“十一”期间羽绒服销售就达72万件。记者采访中注意到,从事网络销售的还有不少是残疾人、贫困户。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产业链接贫困户,唤醒他们的脱贫内生动力。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经过培训后顺利转移就业。在寒羽尚羽绒服加工车间,45岁的梅荣贤正在缝纫机前忙个不停,前些年她丈夫因患癌症去世,作为单亲妈妈的她还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属于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俺现在凭手艺吃饭,每年有近3万元收入,自力更生不求人。”她说:“等儿女都大学毕业,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目前,光山县有15万人从事羽绒制品产业,年产值70多亿元,为全县贫困家庭提供了7000多个就业岗位。

  在槐店乡河南联兴油茶公司的万亩油茶林里,油茶树沿着丘陵起伏、一望无际,油茶花、油茶果缀满枝头。51岁的程书柏冒着微微细雨一边摘果,一边告诉记者,他以前在油茶园打工每天有60元收入。为了把日子过得更好,今年他又专门从公司承包了200亩油茶园进行管护。盛果时节,他忙不过来还得雇人采摘,自己也从“贫困户”变成了“小包工头”。

  “扶贫先扶志,自力更生很重要。不然会适得其反,助长懒惰,出现‘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现象。”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驻文殊乡东岳村第一书记张煜结合一年的驻村经历谈到,只有因地制宜形成产业支撑,才能真正让脱贫成效可持续;只有激活了农村的内生动力,才能为贫困村留下“永不撤退的工作队”。

责任编辑:王 文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