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线单联到通达无限——一枚枚印章中的厦门铁路60年发展史
发表时间:2017-02-0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厦门2月9日电(记者 付敏 尚昊)春运时节,厦门火车站人来人往。转入火车站西侧小巷中的一间工作室,76岁的老铁路人蒋明生正在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枚枚印章。

  源于对铁路的热爱和忠诚,自2002年退休以来,蒋明生以设计印章的方式为厦门铁路发展史写下注脚。十多年来,他设计制作的印章已有40多枚。

  工作室外,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工作室内,一枚枚印章将时间凝固,静静地展示着一座城市60年的铁路发展变迁。

  厦门的铁路发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1957年,鹰厦铁路竣工通车,将厦门与外界连接起来,并长期成为福建出省的唯一铁路通道。1959年,外福铁路的竣工通车使厦门得以通过铁路与福州相连,但全程要运行21个小时。

  一排全木结构的房子、一条线路、一个站台、两趟列车——这就是1957年厦门火车站刚建成时的景象。

  “1963年,厦门火车站仅有3个班次的旅客列车,加上集美火车站一年只发送45万旅客,运量非常小。”蒋明生说。

  车站“寒酸”,火车也“寒酸”。

  当年的火车还是蒸汽机车,对火车上屈指可数的设施,蒋明生至今记忆犹新——集装箱式的火车车厢中,根本没有洗手间,仅有一个马灯、一个梯子和两根绳子。

  “坐过一次火车,煤灰到处都是,头发、脸上都是灰。最难受的是夏天,火车过山洞的时候,车厢内的气温甚至超过50摄氏度。”蒋明生说,“火车时速也很慢,大概是30到40公里,乘客的草帽掉了,甚至都可以跳下车捡起草帽再爬上车。”

  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得到有效改观。直到1976年厦门至上海的列车开通时,乘客们还必须一路站着从起点到终点。“全程要30多个小时,当时大家都管这趟车叫‘站上海’。”

  厦门铁路发展的转折点,发生在厦门被批准设立为经济特区后。

  随着特区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纷纷涌入厦门,南昌、南京、合肥……在中国铁路运行版图上,与厦门直接相连的城市越来越多。

  “厦门特区发展得越快,厦门火车站的运输量也是水涨船高。到1997年,厦门火车站的旅客发送量已达到500万人次。”蒋明生说。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厦深铁路等的开通,厦门铁路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期。与此同时,列车时速也从上世纪的四五十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公里。

  一次次的铁路变革牵动着蒋明生的心。自从2002年退休后,蒋明生开始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厦门铁路的发展——印章。无论是新车站的建成,还是新路的开通,他都不忘以厦门当地的特色元素设计制作一个印章,以这种方式留下纪念。

  白鹭女神、八卦楼、菽庄花园、厦门海堤、杏林阁、厦门植物园……所有这些有关厦门美景的元素,蒋明生都一一纳入自己的印章设计之中。北京、重庆、深圳……这些目的地城市的元素也一次次地出现在他的印章之中,于无声中向人们显示着一座城市铁路交通网的日臻完善。

  “一枚枚印章记录的是我的高兴和骄傲啊。”蒋明生说。

  近年来,连通厦门的动车和高铁越来越多,蒋明生时常乘坐它们游玩全国各地。一枚枚印章也曾被蒋明生收进行囊,随他奔向远方。

  “20年前我去广州,火车摇摇晃晃40多个小时,而现在乘坐动车4个多小时就到了,而且很舒适,一路上青山绿水。”蒋明生说。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厦门火车站小木屋的站房建成仿佛还在昨天,而眼前它已是一幢气派的现代化新站房。

  旅人如织,列车疾行。60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蒋明生花白了头发,而厦门火车站犹如青春少年,正展现着勃勃生生机。

责任编辑:赵 洋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