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准、思路清、任务明、举措实,是一份难得的好计划。”“这一利好政策必将充分调动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和投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参加2012年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两天来不断热议着刚刚出台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政策出台 带来产业发展利好
50多名专家学者直接参与,两年多的时间里论证调研、编制起草、征询意见、修改完善;年均20%增长速度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翻番、10项主要任务、9项重点工程、11个重点发展行业、6项保障措施……
这一组数字清晰地勾勒出了《倍增计划》从研究起草到成果出台的“路线图”,蕴含了巨大的产业发展利好。这一利好让股市中的文化传媒娱乐板块领涨飘红,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充分肯定。
“《倍增计划》的出台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好事儿,表明国家已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给予更大支持。”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福保文化城总经理肖燕高兴地说。
长期工作在文化战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表示,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倍增计划》的出台恰逢其时,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凸显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今夜娱乐文化演出影视公司总经理叶惠贤告诉记者:“《倍增计划》为今后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吹响了集结号,它的实施无疑将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强劲的推动力。”
据统计,2008年至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2%,大大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到2010年,由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4000亿元。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倍增计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这意味着这一数值将在2015年倍增至8000亿元至9000亿元,被认为是“吹响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冲锋号”。
产业发展新阶段 呼唤转型
据悉,《倍增计划》在编制过程中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调研论证,听取了大量文化系统、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以此为基础提出了10项主要任务。
接受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普遍认为,《倍增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有把握全面实现的,特别是其提出的10项主要任务,体现的不单是党和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更彰显了经过初期蓬勃快速发展后,文化产业下一阶段清晰理性的发展思路,贯穿了“调结构、转方式”实现转型发展的基本主线。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展云庭说:“《倍增计划》的提出,不但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整体素质,同时还能够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新创意,是文化产品是否能够适销对路、打开并占领市场的关键,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数量很大,但质量不高、效益不好,这实际上是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创新不够、水平不高所致。”李修松说。
他又举例说:“我们自己的类似于‘花木兰’‘大熊猫’等优秀文化资源大量‘出口’,在国外经过创意加工,运用高科技生产出产品后再转为‘内销’,大量的钱被国外赚走了。他们成功的诀窍就在于资源利用方式上创新水平高,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智慧进行创意,再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创造出精品。”
全国政协委员张新建也认为,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文化创意缺失”依旧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他点出了各地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硬件硬、软件软”的问题,即“文化产业项目牌子硬,文化内涵软;发展口号硬,有效的配套措施软;房子等设施硬,软件服务软”。
- 上一篇:
-
人大代表谭晶:加强对青少年歌曲创作的引导
已是第一篇
-
人大代表谭晶:加强对青少年歌曲创作的引导
- 下一篇:
-
建设中国特色的新闻文化 担负文化繁荣重任
已是最后一篇
-
建设中国特色的新闻文化 担负文化繁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