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邀请韩再芬、郭建华、刘丹丽、郑晓幸四位文化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就“促进基层文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代表们认为,基层文化发展的根在人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动实用的艺术形式最受群众欢迎。
农村文化人才有断层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代表说,现在有两个词汇出现得非常频繁,一个是民生,一个是文化。当文化和民生对接时,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度增大了。最近几年的人大会议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把文化生活纳入民生范畴。
郑晓幸说,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切实得到加强。但是农村的文化建设硬件上去了,软件明显滞后。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中,文化人才的断层,特别是基层文化人才的匮乏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戏曲要进入时尚行列
讲到传统戏曲如何发扬、传承的问题时,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代表说,戏曲现在的生存状况比较困难,因为外来文化冲击太大了。戏曲艺术需要用新的方式走入市场,在这方面,我们在做很多的探索和努力。韩再芬说,戏曲是高度浓缩的舞台戏剧形式,所以在选择题材的时候要关注社会聚焦的问题,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就是艺术创作的航标灯。“时代在发展,舞台艺术也应该大踏步地往前走,进入时尚行列,以此引领戏剧、吸引年轻人。只有这样,戏剧的明天才会更加光明。”
郑晓幸表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传承”,一个叫“创新”,文化的传承没有创新是不行的。
下基层演出还是不够多
在谈到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基层文化服务时,湖北省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丹丽代表说:“现在不是说我们演多了,而是我们演少了,我们应该把步子迈得更大点,走得更远一点。在田间地头一搭台,没想到几万人就像过年一样全来了,效果非常好。”
河南省开封县电影放映公司经理郭建华代表从1974年开始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一干就是38年。她说:“我坚守住了一块农村放映阵地。”放映的交通工具从拉板车到开车,片源从黑白片到彩色片,放映设备从胶片电影机到数字电影机,放映场所从村头麦场到全省城镇数字电影放映院线。郭建华说:“38年来,我每天都想着能给群众多放一场好电影,能让群众多看一场好电影,这是人生中的最大幸福。只要乡亲们喜欢看,我宁愿当一辈子乡村电影放映员。”
郭建华介绍,在农村,最受欢迎的是贴近实际、贴近农民真实生活的影片。如今,种田也需要科技知识,农民强烈要求看科教片,还编了个顺口溜,“不缺米、不缺面,缺的就是科教片”。开封县把农民看科技电影列入了为民办实事范围,列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利用科技电影解决对农民培训科学技术的困难。每年开封县都由财政拿出30万元,给群众放映6000到8000场科技电影。(记者 刘建华)
- 上一篇:
-
(两会基层之声)“基层文化发展根在群众”
已是第一篇
-
(两会基层之声)“基层文化发展根在群众”
- 下一篇:
-
干预文化会让文化死得更快
已是最后一篇
-
干预文化会让文化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