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文化猜想)精品力作从何而来
发表时间:2012-03-14   来源:人民日报

  对话人

  纪宝成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刘长瑜代表(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沈 鹏委员(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黄书元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

  席 强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龙 瑞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伟大的时代应有伟大的作品。”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呼唤文化工作者,为时代、为历史留下更多高水平、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

  精品力作不是呼唤出来的

  刘长瑜代表是从艺62年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她认为,“一名优秀京剧演员的培养需要过程,一部好戏的创作也是如此,都不能急功近利。现在有一个误区,认为加大投入就能出精品,却把投入主要用于舞台设备、灯光布景等硬件上。京剧是一门舞台表演艺术,以表演者为核心。我建议资源应该更多地投入到创作者身上,投入到演员、创作人员、演奏人员身上,让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训练,踏踏实实地创作。”

  纪宝成代表说:“吴冠中讲过一句话,你是麦子,一定要把你种到麦田里去,才能生根发芽。精品力作,无不是创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结果。有成就的历史作家,为创作要看很多史料,甚至到实地看文物,字字有出处。有成就的演员,为了出演一个角色,到农村、到工厂体验生活,一待就是几个月。现在的很多创作者功夫下得不够,完全凭空想象,严重脱离实际。”

  “外国有人统计,文学作品的淘汰率当年在90%,10年在99%。任何一部成功作品都有无数不成功的作品作为铺垫,因此我认为精品力作不是呼唤、鼓励、表扬就能创造出的,也无法拔苗助长。现在国家有许多奖励文化发展的措施,人才也培养了不少,各种精品工程也很多,但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才能算是精品力作。”席强委员说。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纪宝成赞成这一观点,“要尊重艺术规律,要允许慢工出细活。”

  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没有一个国家的艺术家像中国艺术家一样,总是得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传承与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商业化与艺术性等看似对立的问题,艺术就是艺术,可是我们总用很多概念束缚艺术的生产。而且我们也总在随波逐流,总是无所适从。”导演陈国星委员说。

  纪宝成认为,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照套。“真正的精品必须是从自己国家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看见外国流行什么就模仿什么,看见什么形式、内容、风格红了就抄袭什么,永远出不了精品。”

  席强说,“我们的民族音乐长期以来就是不断地重复‘老三篇’、‘老八股’,除了《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梁祝》、《黄河大合唱》,这些年,我们再也没有创作出与这些经典相当的、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当代文化品格的标志性作品。作曲家的作品越来越洋,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学习西方,迷失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必须在立足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在扬弃中创新,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重视,只能是失魂落魄,根本不可能产生符合时代需要、当代审美、百姓需求的好作品。”

责任编辑:王德伟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58244&encoding=UTF-8&data=AAiEpAAAAAcAACTnAAAAAQAu77yIMjAxMuaWh-WMlueMnOaDs--8ieeyvuWTgeWKm-S9nOS7juS9leiAjOadpQAAAAAAAAAAAAAALjAsAhRl79zzRYaC7TOZ8CvW977N2L_pFgIUFPBViaoNyA9V-ufU-kjJAHBxCI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58244&encoding=UTF-8&data=AAiEpAAAAAcAACTnAAAAAQAu77yIMjAxMuaWh-WMlueMnOaDs--8ieeyvuWTgeWKm-S9nOS7juS9leiAjOadpQAAAAAAAAAAAAAALjAsAhQIrvP1XYmcOSVZ-d_9LL4JQv97hgIUSXJWLX3pqXBEV4OR2gnFkCzs2X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