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
黑龙江垦区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其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给记者的直接感觉是内容多、有特色、做得实,很多项目在全国都很有名气。这是为什么?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试图从中寻找答案。
“拥有170万人口的黑龙江垦区,近年来把‘北大荒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加以强力推进。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努力增强北大荒文化自觉,提高北大荒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垦区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风清气正的有利基础,创建北大荒文化建设示范区。”隋凤富说。
过去:历史积淀文化自信
隋凤富表示,北大荒文化是随着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而产生的,具有红色文化的根基、军旅文化的传统、移民文化的底蕴、东北文化的风格、企业文化的特征,推动垦区完成了从现代农业的起步者到追赶者再到领先者的嬗变。
“北大荒的发展实践证明,先进的文化必然产生先进的生产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隋凤富认为,北大荒人在60多年的拼搏奋斗中,形成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
独有的人文背景铸就了百花齐放的北大荒文化事业。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众多移民作家、艺术家的到来,创造了北大荒独特的开放、流动和包容的文化模式,使北大荒文化逐渐成为了一个区域性的、具有一定美学含义的艺术流派。林予、郭小川、丁玲、艾青、聂绀弩、吴祖光、丁聪、梁晓声等文化名人,对丰富、提升北大荒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在:弘扬北大荒精神
近年来,垦区人民的创新实践赋予了北大荒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核心价值观、北大荒文化精神、北大荒文化构成了黑龙江垦区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弘扬北大荒精神为主旋律的北大荒文化事业进入了第二个高峰。垦区成立了北大荒文联,文化队伍呈现出老中青三代人并肩耕耘的格局,作品的深刻性和真实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形成了一支以郑加真、韩乃寅等为代表的北大荒文艺创作劲旅,佳作纷呈,为北大荒文化注入了强劲活力。
“十一五”以来,北大荒文化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繁荣发展期。垦区形成了以《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文化事业,以北大荒文工团、北大荒版画院、北大荒文学社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未来:推进“三个结合”
隋凤富告诉记者,未来一个时期,黑龙江垦区将把工业化攻坚战与发展繁荣北大荒文化结合起来,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丰富北大荒思想文化体系的时代内涵。其关键在于推进“三个结合”。
一是提升北大荒文化支撑力,推动垦区文化发展与战略创新有机结合。推进垦区“三化”进程,打好强工攻坚战,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需要战略理论的不断创新。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双百”“三贴近”方针,讴歌宣扬垦区新一轮大发展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
二是丰富北大荒文化表现力,推动专业化创作与群众性活动有机结合。改革创新文化发展体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优越宽松的发展条件,鼓励文艺工作者源源不断地推出精品力作。突出抓好北大荒版画创作,创建一批版画创作基地,形成群众基础雄厚、具有梯次结构、老中青结合的版画创作群体,打造文化品牌,创造一流的传世佳作。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鼓励公益性文艺演出、大众性文艺会演及弘扬主旋律的各类展示,广泛开展全民性的广场文化活动。
三是夯实北大荒文化发展基础,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文化平台建设有机结合。继续把文化事业发展列入“十大民生工程”,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有计划地兴建博物馆、场史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职工书屋以及有特点的纪念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形成局、场、社区三级联动的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民健身等文化惠民工程,使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场所更加普及、便捷、高效。着力打造文化平台,为新人辈出创造条件,为文艺领军人物的成长提供舞台。(张建友/文化报驻黑龙江记者)
- 上一篇:
-
主题访谈:文化体制改革提升老区软实力
已是第一篇
-
主题访谈:文化体制改革提升老区软实力
- 下一篇:
-
主题访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民族文化上新台阶
已是最后一篇
-
主题访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民族文化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