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盘点] 代表委员话文化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久前,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广大政协委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两会上,文化更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如何推进文化立法,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让文化文化更惠民,代表委员们纷纷围绕这些话题出谋划策。

 >两会专题<        >两会关键词<       >主题访谈<

 

 基层文化建设

 

 文化下乡

 

 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委员:应考虑扶植草根文化组织,培育农村和城镇社区的文化造血能力。 >>详细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建议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成立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基金,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投资体制。

    全国人大代表、梅洞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月梅:乡亲们的最大愿望就是在村里建一个文化活动室。 >>详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新泰市新汶街道孙村社区党委书记牛宝伟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能把只有从电视里看到的演出、演员“搬到”村里呢? >>详细

 

    鲁南制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赵志全代表:文化下乡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精神享受,而“文化在乡”提高的是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培育的是新农村的社会发展基础。

    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农家院式的业余文化尽管受欢迎,但是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投入重点要向基层倾斜,通盘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他认为要建立对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实施力度>>详细

 

    当前,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有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生活不满意和极不满意的占22.3%,认为一般的占49.6%。>>详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泰安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学校校长王元成:流入地政府应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制定目标并纳入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详细

    中国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迫切需要针对农民工的新特点、新需求、新期待,切实推进农民工的各项文化工作,促进文化融入和社会融入。>>详细

 政策出台

 

 呼唤转型

 

 引社会资本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 >>全文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福保文化城总经理肖燕:《倍增计划》的出台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好事儿,表明国家已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提到了一个新高度,给予更大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今夜娱乐文化演出影视公司总经理叶惠贤:《倍增计划》为今后几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吹响了集结号,它的实施无疑将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强劲的推动力。 >>详细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展云庭说:《倍增计划》的提出,不但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整体素质,同时还能够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数量很大,但质量不高、效益不好,这实际上是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创新不够、水平不高所致。

    全国政协委员张新建:“文化创意缺失”依旧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产业项目牌子硬,文化内涵软;发展口号硬,有效的配套措施软;房子等设施硬,软件服务软” >>详细

 

    全国政协常委郑惠强:我们要积极实施金融创新,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构建多元化融资格局。

    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设计内部评级指标体系和评级模型,开发针对文化企业知识产权、版权、收费权进行质押的金融产品。

    要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根据文化企业的自身条件和资本需求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

    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国家财政资金为引导,鼓励金融企业、工商企业、民营资本和外资等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详细

 

 

    完善法律法规

 

 非遗生产性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随意拆除历史建筑而得不到应有的处罚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保护与房地产开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详细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文物保护法已经修订实行了10年,目前不论是社会发展的状况还是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国有望在2013年再次修订文物保护法。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着手配合全国人大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研,检查文物保护法的执行情况。 >>详细

 

     在今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参观时充分肯定了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他强调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最积极、最有效、最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传承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由于税负负担沉重,利润微薄,许多年轻人觉得从事这个行业赚不到钱而不愿意学习该项技艺,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国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详细

 

 畅通政治交流

 

 创新模式

 

 更应“走进去”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很多国家之间之所以产生误会,大多是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上能够达到相互理解,经济、政治方面的交流自然也会畅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人文交流,结合对象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活动。” >>详细

 

    全国人大常委唐天标:当今世界,中华文化能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能不能占领世界文化高地,亟待我们深入把握文化交流规律,进一步加强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加快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的步伐,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萍:“走出去”容易,每年有那么多出国演出。但是“走进去”不易。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林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需要培育具有文化代表性的事件、品牌和人物。还要针对境外特定地理区域、特定目标受众和特定文化范畴来开展“事件营销”。>>详细

文化“GDP”

 

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中国文联副主席徐沛东委员:推动文化发展要破除长期以来的经济思维方式,不要以经济指标的方式来衡量“文化GDP”。>>详细

    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委员:我们要特别警惕这样一种倾向:即以经济建设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将文化建设简化为“文化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国”的内涵之一,是大幅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塑造良好的民族和国家形象,进而形成强劲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吸引力、文化渗透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的坚韧力。 >>详细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对此,冯骥才认为十分必要。他表示,文化强国是一个目标而非理想,必须有具体的内涵和标准。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文化强国首先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国家文化形象,这一形象不仅是丰富的历史文化给予的,也应是未来文化强国所具备的,是一个鲜明有力、为公民所自信的文化精神。 >>详细

  

中国文明网 宣教频道出品  责任编辑:白羽   代表委员话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