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面儿,背诵了一首词——《沁园春·霾》。在场记者惊中有喜、争相报道,姚檀栋很快成为新闻人物。一些职场人士私下竖起拇指,敬称姚檀栋为“真正的猛士”。 《沁园春·霾》用夸张、诙谐、调侃的语言,描述了“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的糟糕空气。姚檀栋不是这首词的作者,也不是早期的传播者,却因即席转述而声誉鹊起。为什么?因为他敢于“当面”背诵,这是常人所不敢为! 回顾近百年来的历史,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曾多次号召大家讲真话、道实情。今年春节前夕,习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见面时,再次号召各方人士:“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积极建诤言、作批评,帮助我们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克服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言谈之中可见诚恳之意。但实事求是地说,在领导面前并非所有人都有姚檀栋的勇气。 依拙见,真话应同时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属实,二是完整。工作中往往既有成绩也有问题,如果只讲成绩而回避问题——报喜不报忧,即便所言属实但因不完整,也不是真话。 很多人为什么不讲真话?因为软环境欠佳,人们还有心理障碍。具体地说: 其一,不是所有领导都愿意听逆耳之言。如果与不愿意听真话的领导相处,你偏要向他讲真话,那是当面“揭短”;如果你越级讲真话,那是背后“举报”。这两种行为都很容易激怒本单位的领导。如果与固执己见的领导相处,你讲真话未必能改变领导的既定主张,反而容易被戴上“唱反调”、“不配合”的帽子,后果可想而知。 其二,对讲真话的人缺乏制度性保护。因言获罪的历史虽然渐渐远去,但因言失和、失宠、失势、失位的危险随时存在。在“一言堂”的环境里,有些人就是因为“总给领导找毛病、提意见”而被边缘化、“挂起来”,甚至另行安排其他工作。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于是,一些曾跃跃欲试的建言者变得“成熟”起来,学会了与领导保持一致。 其三,缺乏对知情不举者的问责机制。多年来,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功过是非,往往多记在“一把手”的账簿上,与副手、下属并无多大利害关系。缄默者可能平安无事,多嘴者可能祸从口出。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便成为一些副手、下属的座右铭。 其四,缺乏对工作的负责精神。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工作干得好不好无所谓,只要你顺情说好话,事事取悦领导,个人就可以一顺百顺。尝到邀宠的甜头儿,谁也不想在领导面前“逞能”。于是,一些人变得只对领导负责,不对事业负责,发现问题扭过脸去。 这些软环境不改变,在这些软环境下形成的心理障碍不排除,敢讲真话的人只能是屈指可数的新闻人物。(高明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