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竹山模式"
发表时间:2012-08-1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武汉8月16日电(记者王贤、吴植)从“精神乞丐”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位于鄂西北秦巴山区的竹山县19年来坚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完善,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用“十星”点亮了一方水土,照耀了无数乡民。

  竹山是中国绿松石之乡,储量占全国70%。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采、加工稀有绿松石让当地麻家渡镇罗家坡村的一部分人致富。但物质生活的巨变并未带来精神文明的提升。义务工没人做了,塘堰没人管了,村集体成为空架子,社会秩序混乱,治安案件频发。

  1993年,竹山县在罗家坡村启动了以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重建工程,引导激励农民争创五爱星、致富星、法纪星、计生星、科技星、文教星、新风星、义务星、团结星和卫生星。十星创评推行“初评复评结合,能上能下动态管理”办法,还通过村级评星协会、红白理事协会、环境卫生协会等群众组织负责考评,让群众在创评中争荣誉、受教育、强素质、得实惠。

  一时间,罗家坡村等地形成了家家争创十星,户户比增收致富、比邻里互助、比庭院美化、比诚信守法的新局面,当地人甚至连交友嫁娶都要看十星。

  记者就听说了一件因为嫁娶而引发的“借星”趣事。几年前,当地一名姓郑的青年要与一名陕西姑娘相亲,可他家缺卫生星,便跑到同姓的邻居家商量借颗星用几天,结果对方一口回绝。相亲那天,姑娘说:“等你把卫生星挣到手后,我们再谈婚事。”这对小郑触动很大。一年后,他家终于挣到了卫生星。

  罗家坡村试点成功后,“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开始向竹山全县推广,创建对象也从农村扩展到机关、学校和企业。竹山县还把十星创建与年度经济目标考核、干部绩效考核、文明单位命名等挂钩。

  十星创建还成为竹山县破解水库移民安置难题的法宝。由于水库建设,竹山县有3.5万人迁出深山,不少移民一时难以适应,加之建房欠债、致富少门路,不稳定现象一度时有发生。同时,人们住进新集镇后,仍难改陋习,楼顶上养猪、床底下养鸡、屋后乱搭乱放……

   2010年,移民新集镇上庸镇把十星创建与移民安置相结合,主抓致富星,用致富星带动其他九颗星。悄然间,乡民们除陋习、换头脑、树新风、谋发展,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居住环境也变得更美了。

  为顺应农村发展新形势,19年来,竹山县先后多次调整和完善十星创建内容和标准。今年,竹山县规定农户必须具备道德星、法纪星和卫生星3颗基础星,在此基础上获得其他星的,可享受相关惠农激励政策。

  其中,获得“3+信用星”的农户,将获取信用等级证及相应授信额度,且利率较低;获得“3+生态星”的农户,优先享受“三改一建”、庭院经济、生态产业等政策扶持;获得“3+7星”的农户,除享受所有惠农政策和奖励外,还将有机会获得县级“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的表彰,在窗口行业开辟的“十星户绿色通道”中享受最便捷、最优惠的公共服务等。

  据统计,19年来,竹山有8万多农户参与创建活动,先后有5.6万多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2000多农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示范户”,40多个村被评为县级“和谐文明新村”。竹山县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县城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全省文明县城;一大批乡镇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省文明乡镇、全省卫生乡镇等殊荣。

   

    “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湖北竹山这个偏远山区的“国贫县”,走出了发展的新路子。以评“十星”的方式,把“20字方针”巧妙地化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以满足农民实际需求的“星级奖励”,吸引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创建工作中来。聚众合力,坚持19年,其结果是,家家争“十星”,农民得实惠,地方得发展。很多事情,只要有巧思,有毅力,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详细

    湖北省创建"十星级文明户":让村民从"精神乞丐"成为"精神富人"

    干净整洁的街道,整整齐齐的房屋……走进秦巴山腹地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的匾牌,就悬挂于一个个农家的门口。

  19年来,竹山“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与时俱进,常创常新。现在,“十星级文明户”已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闪耀的品牌。  >>详细

责任编辑:张智萍
更多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