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时间里,抚顺市11万户居民、36万人告别了低矮潮湿的棚户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郭红松 绘
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党的十六大报告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党的十七大报告
辽宁省抚顺市莫地社区居民孟祥祯,一家三辈六口挤在两间小平房里,居住了24年。家里只有自己有工作,结果企业还黄了。在职的时候没解决房子,企业一黄,更没指望了。没想到,仅半年时间,一家六口就搬上了楼房,孟祥祯喜不自胜地对记者说:“我名字叫孟祥祯,这回真是梦想成真了。”
2005年以来,短短的7年时间,抚顺市共拆迁改造棚户区382.4万平方米,新建安置用房565.69万平方米,安置动迁居民110695户,有36万多人同孟祥祯一样,乔迁新居。
11万户36万人告别棚户区
抚顺是因煤而兴起的城市,经过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在矿区及城市周边地区陆续建成了大批的简易矿工住宅,并由此逐渐衍生为大片的棚户区。棚户区的房屋破损严重,人居环境恶劣,晴天尘土飞扬,夜晚一片漆黑,一些居民常年饮用工业原水,平均每790户共用一处公厕。贫困群体聚居,低保户占棚户区居民总量的29%。
2004年12月26日,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冒着严寒来到抚顺棚户区调研,看到棚户区居民恶劣的生活环境,当即表态“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搬出棚户区”!2005年,抚顺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拉开大幕。
没有钱,抚顺市就通过“银行贷一块,国家、省、市财政补一块,居民个人筹一块,政策让一块,企业掏一块”等多种渠道,筹措棚户区改造资金51.98亿元,办成了多年想办,而又力不从心的大事情。
为了切实把好事做得更好,抚顺市把棚改作为惠民、利民的德政工程,强力推进。采取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的办法,逐户签订拆迁安置协议。同时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绝大多数棚户区居民承受能力的拆迁补偿政策,创造了40天拆迁相当于过去10年拆迁总和的“抚顺速度”。
棚改让居民生活上一层楼
“莫地沟,穷人沟,遍地是小偷;莫地沟,胡子沟,进沟先翻兜。”——这句话在莫地沟流传了几十年,大人小孩一到晚上都不敢出屋。现在,新建的楼房都安装了电子防盗门,楼道里配有声控灯,一楼住户还统一安装了平面护栏。棚户新区普遍建立了治安巡逻队和警务室。棚改以来,莫地社区再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莫地社区书记王雅君告诉记者:棚户区改造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她掰着指头向记者娓娓道来:一是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二是棚改新区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棚户区拆迁改造,拆掉了大量居民燃煤的小烟囱,采用集中供热、供气,减少了污染,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减少了垃圾污染,改善了卫生条件,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三是配套建设医疗设施和中、小学校舍,切实改善了居民及子女的就医和入学条件,妥善解决了棚户区居民的就医入学问题。
让居民住得稳、住得好
“7年时间,全市11万户、36万人告别了低矮潮湿的棚户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但是,一个市的领导,不能仅仅满足于新楼剪彩,一定要多想想剪彩以后的事儿。居民上楼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很快地增加他们的收入,就很可能发生‘搬进楼却住不起楼’的问题。”抚顺市委书记刘强对记者说。
为此,抚顺市推出了“大棚改”理念,将棚户区改造与土地资源整合相结合,与促进就业再就业相结合,与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相结合,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相结合。通过推进再就业培训,迅速提高了居民的就业竞争力,稳定了收入。同时,规划建设就业基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居民住得稳、住得好谋划长久之计。
针对棚户区居民的特点,抚顺市开展了“订单式”、“援助式”、“组合式”等多种方式的普惠制培训,并且做到培训与实用、就业、输出、援助相结合。通过扶持无围墙企业、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等办法拓宽就业渠道,并充分利用棚改腾空的11平方公里土地,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服务业,建设了工业园区和大型创业市场。目前,棚改新区内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人员全部实现就业再就业,居民搬进楼房却“住不起”的事情没有发生。(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 通讯员 孙晓彧)
- 上一篇:
-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22)为了更多人的安居梦想
已是第一篇
-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22)为了更多人的安居梦想
- 下一篇:
-
华视传媒:“组合式创新”闯出发展传奇
已是最后一篇
-
华视传媒:“组合式创新”闯出发展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