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社会管理在政府主导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织就一张严密的管理之网;东莞地处开放前沿,市场发达,民间力量活跃,社会管理领域市场要素、社会组织因素表现突出——
创新管理:精细管理与社会参与
■苏州:
苏州古城,街巷幽深,人口稠密。沧浪区南门街道,3.25平方公里的面积,常住人口近10万。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南门街道依托信息和通讯技术,不仅将城市管理对象纳入地理信息系统,而且构建起一个名为“好管家”的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好管家”的核心是网格化管理。南门街道将13个社区划为4个管理网格,公安、城管、社区干部、楼栋长、物管、卫生、工商等齐上阵。通过重心下移和扁平化管理,南门街道编织起一张融平安建设、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群众工作为一体的综合网络,城市管理快速、高效、精细化的成效显现。一张张“网格”正在苏州城乡编织。
为创新社会管理,苏州也在挖掘传统资源,借用民间智慧,引入民间组织和专业队伍。
“天上老鹰大,地上娘舅大”。在金阊区,活跃着一支700多人的“老娘舅”调解志愿者队伍。苏州人信赖老娘舅,金阊区的这支以退休党员干部、教师和政法工作者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老娘舅”调解工作室已进驻金阊区所有社区。
苏州各地还纷纷成立了众多专业调解组织,相城区物价部门探索设立价格争议调处平台、交巡警部门普遍建立调解工作室、吴江市还与毗邻的浙江南浔等地成立接边村调解组织。在流动人口密集的苏州高新区,镇村两级还成立了41家“新苏州人”人民调解委员会。
●东莞:
出租屋众多是东莞的一道独特风景。
东莞虽是地级市,但没有县区,市下面就是32个镇街。由于企业主要聚集在镇村,30.2万幢(套)出租楼、213万间出租房、364万人流动人口居住其中。出租屋管理,可谓东莞流动人口管理的重中之重,东莞尤其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清溪,这个以电子产业为主的城镇,户籍人口3.5万人,常住人口却达30万人,9000多幢(套)出租屋分散在各村。
“服务多数,管住少数,全镇1348人的二房东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溪镇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主任殷伟荣说,清溪创新“二手房东”模式,发挥出租屋义务协管员作用,通过签订责任书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督促屋主尤其是“二手房东”落实出租屋安全保障和各项管理责任。
樟木头镇,距离香港半小时车程,本地户籍人口2.7万人,还常住着新莞人13万、香港人15万,素有“小香港”之称。
“八小时之内单位管,八小时之外谁来管?与户籍人口一样,新莞人也面临着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问题。”镇党委书记李满堂介绍,去年樟木头开始成立新莞人自治小区,15到20幢出租楼成立一个自治小组,由3至5个自治小组组成一个自治小区,自治小区负责人由各小组长轮流担任。
在樟木头镇银岭路的官仓社区,四川南充人吴成军担任一个自治小组的组长,除了日常的人员登记、治安管理、矛盾调处,吴成军还和其他小组成员轮流在社区值班。镇上每个月补助几百元给自治小组成员,不过吴成军说这个并不重要,关键是新莞人可以自己管理自己,有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
记者点评:苏州社会管理工作,由于政府主导和大力投入,加上整合多部门多方力量,形成了一套严密、有效的管理体系,社会有序,群众安全感突出。东莞深知,面对巨大的流动人口压力,单纯依靠政府显然力不从心,而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则保证了社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东莞在推动人口同城待遇上率先破题,力度颇大;苏州缩小人口身份差异的工作稳步推进。城市和谐,其核心问题是消弭身份差异,实现同城待遇——
革新体制:以同城待遇促社会融合
■苏州:
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身居所在城市,却不能与本地人口享受相同待遇,跨越户口门槛也就成为他们的一个梦想。
2011年,在苏州达门船用公司务工的王兵依据苏州市《优秀农民工落户办法》成功落户,成为苏州优秀农民工落户第一人。
苏州通过修订户籍准入登记办法,出台优秀农民工落户新规,为在苏州投资、经商、务工又具有一定合法住所的流动人口及优秀农民工打开了入户这扇门。
张家港走得更远,2011年决定加快新市民同城化待遇步伐,今年5月正式启动新市民积分管理工作。新市民达到一定积分,就可以实现积分入户、入学和入医。按照规定,新市民子女进入当地医保后,每年需缴费600元,其中个人自付150元,市镇两级财政将补贴450元。
苏州全市范围内,这些年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流动人口在就业、培训、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实现“三等同”,逐步与本地人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2011年,苏州在江苏率先启动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累计受理申请634万多人,累计发放586万多张。苏州市政法委副书记蒋国忠表示,居住证制度下,类似教育、社保、计生等公共服务部门将以“居住证”作为居民身份“认证”依据,流动人口将据此享受到均等化的相关公共服务。
●东莞:
广东阳江人周瑞琴是东莞一家商贸公司的员工,在这里工作已有13年。2009年,周瑞琴被评为首批优秀新莞人,按东莞的文件规定顺利落下了本地户口。
东莞外来人口落户工作开展较早,主要针对获得“优秀新莞人”荣誉的人群。2010年,按照广东省统一部署,东莞开始施行积分制入户政策,当年共受理1.6万余人申请入户,有9700多人完成入户。2011年,东莞开始实行“条件准入”与“积分管理”相结合的积分入户模式。符合个人素质、表彰奖励和投资纳税三类准入条件的,可直接申请入户;对不能满足准入条件的人员实行积分制入户。
东莞市新莞人管理服务局副局长王国雄介绍,积分制入户政策在新莞人中产生出激励效应,2011年积分制入户人员结构和素质与2010年相比,在学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贡献型人才等六个方面比例均有所提高。东莞的居住证制度在广东省统一部署下早在两年前即实施,至今已为新莞人发放居住证478万多张。
东莞还打破企业性质、用工形式、户籍身份等制度界限,将新莞人全部纳入社保体系,至今参保总人次达2515多万。截至去年底,1118名新莞人开始在东莞领取养老金。东莞在市镇两级财政对新莞人参加医保进行补贴的同时,大幅提高医保待遇水平,新莞人住院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已由初期的2.5万元提高至目前的20万元。
记者点评:东莞在推动流动人口同城待遇上显然力度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东莞遭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问题时间较早、工作开展时间更长,另一方面也与东莞本地人口较少、而公共服务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密不可分。苏州推行同城待遇相对审慎,与本地人口基数较大、公共服务尤其是优质公共资源相对不足有很大关系,但面临人口融合、社会和谐问题,破除制度瓶颈、更大力度推进同城待遇已经成为工作的必然。从苏莞两市的率先实践来看,流动人口关注入户的重点并非户口本身,更多的则是希望在社保、医疗尤其是子女入学等方面能够享受到同城待遇。(记者 吴冰 申琳 孔祥武)
- 上一篇:
-
(图说家乡)回迁生活好惬意
已是第一篇
-
(图说家乡)回迁生活好惬意
- 下一篇:
-
驶上信息高速路
已是最后一篇
-
驶上信息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