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眸·重大战略)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中国探索
发表时间:2012-10-24   来源:人民日报

  开栏的话

  十年砥砺,十年奋进。回眸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一系列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相继提出并逐步落实,有的已收到明显实效,有的正不断拓展深化。从今天起,人民日报“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专栏推出“十年回眸·重大战略”系列述评,从新世纪新阶段的特点出发,展示各项重大战略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就,揭示辉煌背后的制度优势、不竭动力,凝聚起共同奋斗、继续前行的力量。

  (一)

  一段文明的零落成泥,有多少是自然之力的游戏?一段文明的风雨飘摇,有多少是自食苦果的悲歌?

  工业革命烘焙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极点,却让生态环境付出惨重代价。一次次对大自然的索取之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留下了太多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印记。

  这样的教训,中国也曾有过,并已深深记取:传统工业文明的局限,无法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更不是人类文明的最终归宿。几十年思索、十年探求,中国有了自己的破局抉择:建设生态文明。

  “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胡锦涛总书记的铿锵之辞,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用10年运笔:

  10年间,“建设生态文明”第一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推进两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全面确立;

  10年间,中国成为世界上投资清洁能源力度最大的国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

  10年间,绿色GDP的政绩考核在这片土地如火如荼,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在这个国度稳步推进。

  从此,“生态文明”构成了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代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谈及的“两型社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生态文明的概念也许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同样有价值。”对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全球意义,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如此评述。

  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所架起的坐标,早已超越中华大地,在全球视野中树起一座风向标,在历史长河里化为一座里程碑。

  这是一次反思,对既有文明的是非功过客观审视。

  这是一次超越,对西方国家的发展悖论重大突破。

  这是一次抉择,对中国社会的何去何从确立方向。

  这是一次回应,对人民群众的一枝一叶充分关情。

  10年,不过人类历史的一瞬。但生态文明的中国运笔,即使一瞬,也浓墨重彩。

  (二)

  时间有重量吗?

  时间本无重量,但十六大以来的10年,因我们坚持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我们顺势有为、逆势前行、乘势而上的不懈努力,因我们这一份化解资源供需矛盾的精彩“中国答卷”,让这段时间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20世纪的最后20年间,中国经济高歌猛进,但“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使资源难以支撑、发展难以为继。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万众一心、步步前行。

  这10年的重量,在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担当上。

  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0年下降了12.9%;而“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八大代表、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感慨地说:“这10年,节能减排成效突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迅猛,能源科技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能源国际互利合作成绩斐然。”

  这10年的重量,在推进资源集约利用的力度上。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代表、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欣慰地说:“10年来,我们坚持统筹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不放松,在支撑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红线没有动,秩序没有乱。”

  这10年的重量,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上。

  2007年,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党的十八大代表、山西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窑村农民余晓兰,20年如一日在荒山上植树播绿,把万余亩荒山变成绿色林地,成为保护环境的典型。

  10年征程不寻常,10年分量沉甸甸。能交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中国答卷”,靠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指针”的力量。

  这力量,来自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

  这力量,来自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厚度;

  这力量,来自于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产业结构的实践深度;

  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力量,驱动中国巨轮驶向一个光荣的梦想旅程。

责任编辑:王钰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901831&encoding=UTF-8&data=AA3CxwAAAAcAAClDAAAAAQBK77yI5Y2B5bm05Zue55y4wrfph43lpKfmiJjnlaXvvInnlJ_mgIHmlofmmI7vvJrmsLjnu63lj5HlsZXnmoTkuK3lm73mjqLntKIAAAAAAAAAAAAAADAwLgIVAIpJQF2Bp3hf3geuhCkSek46PGArAhUAlSkZE4f_OA4JIVJ13NCJjI2I2Gk.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901831&encoding=UTF-8&data=AA3CxwAAAAcAAClDAAAAAQBK77yI5Y2B5bm05Zue55y4wrfph43lpKfmiJjnlaXvvInnlJ_mgIHmlofmmI7vvJrmsLjnu63lj5HlsZXnmoTkuK3lm73mjqLntKIAAAAAAAAAAAAAAC4wLAIUQNos98vmi77y4Xkbvb0zizk_oG4CFDxvUERcGu5q0KfX0PG1pMkJ4k9z&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