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变迁(20)
农家书屋提供了一个基地,让文学爱好团体队伍越来越壮大。郭红松 绘
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春发青青草
清明缅英魂
少雨无泪情深深
情系奠基人
……
蜿蜒红色路
步步刻情痕
万里江山娇如画
国强慰故人”
——《红色路上缅英魂》
“热土文学社”社长罗克俭刚刚发表的这首诗,是他众多文学创作之一。
68岁的罗克俭虽两鬓斑白,但腰杆笔直,谁也想不到,带着一股农民气息的他,会是一位作家。“以前我总看‘百家讲坛’,爱听阎崇年讲历史,后来我们7个文友商量,2007年一起编写了《宫门旗人》,讲述北京大兴区西红门镇满族人的历史。”提起自己的文学之路,他回忆说。
编纂工作进行了一年,《宫门旗人》出版前,书稿被辗转送到了阎崇年的手中,读罢,阎崇年欣然题词:“古镇添文采 民族更和谐”。
这是赞赏,也是鼓励。从此,罗克俭与文学的缘分越结越深。2011年8月,罗克俭带着志同道合的文友们,办起了“热土文学社”,开始了真正的文学创作之路。“热土文学社”就办在了西红门镇宏大园益民书屋(北京市“农家书屋”称为“益民书屋”)里。
为居民文化生活提供场所
城南的西红门镇,位于大兴区北端的城乡结合部,昔日的粮菜之乡,如今已经变成了楼群耸立、社区遍布的新型小城镇。
罗克俭的文学热情带动了西红门镇不少文学爱好者,他周围渐渐聚集起了一个松散的文学爱好者小团体。
文学社陆陆续续吸纳了33名成员,以中老年人居多。“书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民间爱写作的人,没有活动场地,写作都是个人行为。阵地有了,文学社才有成立和发展的可能。”罗克俭说。
这天,罗克俭和另外几位成员商量,要为社员侯淑玉新出的散文集《我是农民》举办一个文学研讨会。他们每周日都会在益民书屋进行一次文学活动。
“社员中年龄最小的占佳敏只有10岁,这个孩子爱读书,每周都去书屋借书。我们在书屋里经常见面,于是开始鼓励他写作,发现他越写越好,后来就吸纳为我们的正式社员了。”罗克俭说,很多社员都是通过在书屋看书、借书、办活动时发现并最终加入文学社的。
书屋不仅能够提供一般的图书借阅、销售,“大家来看书、办活动,我们还免费提供茶水。书屋一年需投入约30万元。”西红门镇宣传部长谭展说。
便捷的数字化服务也是书屋的特色之一。书屋管理员崔丽娟介绍,书屋的电脑与大兴区新华书店联网,读者可以从网上看到新华书店的最新图书,并可以随时从网上订购自己喜爱的图书。书屋还覆盖了无线网络,为读者提供了免费的电脑和电子阅读器。
为全民阅读营造氛围
“书屋功能多,能看书、上网、喝茶、聊天,大家是愿意来的。”谭展说。
有了书屋这个“大本营”,文学社成员参与了如清明杯“缅怀先烈”、“我和书屋共同成长”阅读、“读书益民杯”有奖征文等70余次文学创作、交流、比赛活动。
阅读、写作的成果是喜人的。社员焉家启的作品《难忘炕席饺子》在“建党90周年”征文栏目发表;成员们的作品还屡屡出现在《北京文学》、《诗词园地》、《北京诗苑》、《卢沟月》等刊物上;“热土文学社”的社刊“热土文坛”也已出刊。“热土文学社”部分成员还被大兴区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理事,部分社员被“北京诗词学会”、“北京写作学会京南分会”吸收为会员,而他们多是当地的农民或退休人员。
“书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地,让我们这个文学爱好团体,队伍越来越壮大。书屋里的书籍还为我们提供了阅读、创作的素材,为我们的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帮助我们从爱好文学,真正走上了创作道路,让文学创作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个文化平台让大家感到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了。”罗克俭说。
谭展介绍,已有800余人次参加了西红门镇宏大园益民书屋组织的各项读书、文学创作交流活动,昔日的粮菜之乡,如今书香浓郁。
宏大园益民书屋只是北京市益民书屋中的一个成功示范,它折射出的是北京益民书屋建设的成就。大兴区两年前已经实现了527个行政村“村村有书屋”的目标。5年来参与各种读书活动的农民累计达5万多人次。启动于2005年12月18日的北京市读书益民工程,目标是到2013年实现所有行政村“村村有书屋”。如今,这个目标提前实现了,京郊3975个行政村已经全部建有益民书屋,超过240余万名农民受益。(记者 李苑)
- 上一篇:
-
文化产业:根深叶茂
已是第一篇
-
文化产业:根深叶茂
- 下一篇:
-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19)中华文化走出去
已是最后一篇
-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19)中华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