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八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一角。1962年建场以来,经过几代林场人的不懈奋斗,昔日的塞外荒原变成了华北的绿色明珠,林木总蓄积10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0%。记者 肖潘潘摄
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让百姓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山青,解决人们关切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10年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2年,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比例仅占统计城市人口总数的26.3%;暴露于未达标空气质量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近3/4;七大水系741个重点监测断面中,仅有29.1%的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要求。
2011年,3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比例为89.0%;十大水系的469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61.0%。
积极回应百姓关切
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日子好了,天变灰了,大气不敢喘;荷包鼓了,水变黑了,有水不能喝。”一些地方过去流传的这些民间话语,直接反映了群众对身边生态环境的关切。
2011年秋冬之交,雾霾天气连续袭击全国不少地方,引发公众对空气中细颗粒物的广泛关注,一时间PM2.5成为热词。其实,环保部门早已针对细颗粒物防控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公众对PM2.5的关注加速了这一进程。今年2月29日,增加了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三项常规监测指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发布,省会以上城市陆续开始监测PM2.5,让百姓看到了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9年前,山东省微山县留庄镇农民刘传平眼里的南四湖是水草不生、鱼虾绝迹的“酱油汤死湖”,而今,面对碧波荡漾的湖面,他自豪地告诉记者,由于水质改善,对水质敏感的小银鱼、毛刀鱼又出现了。
这样的改变源自持续的水污染治理。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城市污水处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截至2011年末,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12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
饮用水安全牵动社会的神经。根据1996年国家环保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查报告,83.31%的地表水源和27.71%的地下水源达不到标准。近十年来,国家对饮用水源地的治理与保护力度空前。2011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监测38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结果表明,环保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227.3亿吨,服务人口1.63亿人,达标水量为206.0亿吨,占90.6%。
每天一大早,家住广州市天河区凯旋新世界小区的居民,都自觉地将分类清楚的垃圾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不断扩大,生活垃圾产生量也迅速增加,被垃圾包围的烦恼困扰着许多城市和乡村。着力破解垃圾围城问题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10年来,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日趋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数量和能力快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城镇环境的总体改善。截至2010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年清运量2.21亿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3.5%。
值得一提的是,到“十一五”末,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4.29%和12.45%,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0%的减排目标。“十二五”规划又将削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作为约束性的减排指标,彰显了党和政府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的决心。
- 上一篇:
-
俞正声:大力推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已是第一篇
-
俞正声:大力推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 下一篇:
-
武汉百步亭社区:党建铺就幸福路
已是最后一篇
-
武汉百步亭社区:党建铺就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