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小朋友正在给新栽的树苗浇水。周建玲摄
图②:山东滨州“移动课堂”地头传农技。刘志彬摄
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为发展提供永续动力。当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时,持续向好的中国生态正成为一个日益升温的话题。
理念创新引领发展变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从此,生态文明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新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立下来。
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十八大代表、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我们党清醒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提出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生态文明的道路,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是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三位一体的统一、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说。
一纲举而万目张。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之下,反思发展误区,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思考与实践同步推进。
在国家层面,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十一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考核,由此,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第一个突破口。之后,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的出台,体现着和谐发展的思想,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得以落实。“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部对不符合要求的822个项目环评文件作出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等决定,涉及投资近3.2万亿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护航员。
政策措施到位,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初显。“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到“十一五”末,全国二氧化硫、城市和工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4.29%和12.45%。
与此同时,不攀比发展速度、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成为各地发展的硬杠杠,一份份振奋人心的发展答卷正在铺展。
生态建设造福亿万百姓
从锰三角治理到洞庭湖小造纸厂关停,从生态补偿到湘江重污染治理……回顾这5年中一个又一个环保“重大战役”,十八大代表、湖南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记忆犹新。伴随着社会各界不断提出的关切与期许,湖南环保工作也在不断攀升新的台阶,百姓的满意度日益提高。
以人民幸福为发展目标,是党的一贯追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曾几何时,“黑色”发展给百姓带来伤痛,也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与不和谐。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环境信访量居高不下,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攀升。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还百姓以安康,还社会以和谐?
“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周生贤如是说。
解决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但是靠的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只有这样,群众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
生态文明的理念不仅让发展方式有了转变,而且发展的目的思路更为明晰。围绕人民群众的幸福,一系列工作正在深入推进。
为弥补过去发展中的环保欠账,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污染控制方面,从原有的常规污染物防治到水、气、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治理工作全面展开,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而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更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经过几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如今的贵阳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气象。而十八大代表、贵阳市委书记李军最欣慰的,是全民生态意识的明显强化。“现在,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理念和行动在贵阳蔚然成风,‘保护环境就是贡献、破坏环境就是犯罪’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谁要是污染了环境,不仅党委、政府不答应,老百姓也不答应,全社会都不答应。”李军说。
绿色发展成为各界共识
从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理念至今,短短5年,生态文明的理念像无数颗绿色的种子,在中华大地播撒。
“以往我们讲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其实是将可持续发展提升为绿色发展。”胡鞍钢教授解释说,可持续发展要求被动地适应自然的限制条件,绿色发展则要求人类主动把握自然的发动因素;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或后遗症,绿色发展是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增加更多的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生态文明建设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注定是长期艰巨的过程。”正如周生贤代表的分析,5年弹指一挥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破题,亟须大力推进。
如何在复杂的形势下确保发展不急功近利,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需要更多的智慧与探索。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周生贤代表指出,必须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他认为,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可操作的法律文件是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的基础,这样的指导思想已经在国家层面的规划、战略中得以体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28个指标中,包含有12个资源环境指标,占总数的43%,其中11个为约束性指标。《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将各项考核指标细化,有项目、有资金、有考核,这些必将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在地方,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也在不断取得成果。十八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说,来宾就尝试对承担不同生态职能的地区实行差别考核,以放缓当前发展速度为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李军介绍,贵阳市制定了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还制定了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制度,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些成功做法通过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大国,通向生态文明的道路,注定有许多蜿蜒崎岖。但是行路难,方显我们的勇气和信心,方显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任的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华民族必将完成这一伟大创举,生态文明的伟大愿景也终将实现。(视觉统筹:宋 嵩 蔡华伟 张芳曼)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十八大代表风采录)贾元友:信息化前沿尖兵
已是最后一篇
-
(十八大代表风采录)贾元友:信息化前沿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