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去年首次在中央全会专门讨论文化改革发展,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数天前,相关政策论述呈现在十八大政治报告这一重要的文献中。
这项改革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现状存在诸多窘境,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文化体制改革尚需深化、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亟待加强等。《人民日报》曾发表署名任仲平的长篇文章《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提到令人尴尬的事实——“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年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而中国文化部长蔡武也曾提到,中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一亿美元,还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的海外演出年收入。
任仲平文章还以“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评点,援引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对中国所下断言: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
在近年急剧融入全球化、与各国深刻接触对话的过程中,中国的官产学界产生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巨大的文化交流“逆差”不只关系到市场份额、产业成败,面对政治的、文化的单边主义,甚至霸权主义,文化的力量强弱更关乎话语权得失、国家利益伸张。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提出,今天(中共)对文化的认识,已经从“宣传文化”拓展到“文化软实力”,又从“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层面,“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文化立国的问题”。
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更加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即必须持续改革那些窒息文化内在活力的陈旧体制机制,以引领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文化走向。
回溯10年前,中共十六大初次作出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逐步将文化建设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文化事业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市场主导。
10年来,吃惯“皇粮”(国家财政)、数以千计的中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投入市场、搏击风浪。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11日向中外媒体透露,10年中,中国已核销6900多家事业单位,注销近30万人的事业身份。
以文化部力推的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为例,全国61%的国有文艺院团确定需要转企改制(2103家),至今年9月底已完成2093家。其具体成效很大,全国表演艺术团体演出场次由2008年90.5万场次增至2011年155万场次;演出收入同期也增长157%,达到52.8亿人民币。
在公共文化事业部分,以中国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五项文化工程为例,其中“农家书屋”一项,政府方面近年已投入180多亿元人民币建立60多万个图书室,数十亿册图书、大批报刊音像产品进入中国乡村的生活中。
步步深入的文化改革发展还将应对深层次的管理体制障碍。蔡武今年10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改革进展时表示“未来将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部门真正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逐步破除体制障碍的中华文化,还在“走出去”的路上。不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已经让外界对中国文化改革发展一举一动越发关注。
熊澄宇教授曾应邀到伦敦参加文化创意论坛,《创意经济》一书作者约翰?霍金斯特别表示对中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很有兴趣,“中国市场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关心中国的领导人、中国的学者、中国的企业家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时代,其他文化也在关注中华文化如何参与构建一个多元共生的世界。中国执政党如何“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呈现中华文化的新魅力,值得期待。(记者 刘舒凌)
- 上一篇: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团结奋斗
已是第一篇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团结奋斗
- 下一篇:
-
代表热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已是最后一篇
-
代表热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