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推动形成了“四个全面”的重要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全面从严治党共同构成三大战略举措。可以说,目标和手段达到了高度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是治疗经济社会肌体上各种疑难杂症的“手术刀”,是极大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动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对社会实践主体尤其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求领导干部有责任能担当
社会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大舞台,历史面貌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实践主体有意识的创造和改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能力怎么样,直接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效果。
干部的第一个字是“干”,干事是工作岗位责任的要求,也是个人能力的展现。想不想干事,考验着干部的主观精神面貌;会不会干事,检验着干部的客观工作能力。干部的第二个字是“部”,暗含着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整体中的一部分,从群众当中来;同时,他要超越于一般群众,能够带领群众,统领下属,到群众当中去。
担当,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积极进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事多事难。事多,应该成为努力工作的理由,而不能成为大而化之的借口;事难,应该是兢兢业业的根据,而不能成为逃避挑战的理由。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中能够看得出一个同志的担当精神,但突发的、重要的或者紧迫的事情面前往往更容易看得出来一个同志有没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担当,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带队伍。“一花独放不是春”,全面深化改革靠的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努力。领导干部抓好班子建设,抓好队伍建设,既善于激励人心,又善于凝聚人心,大家凝心聚气,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要求领导干部有定力和毅力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因素较多,领导干部应当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形势。认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全局和局部。不能因为我们实际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和消极现象,就认为当前情况“一团糟”,似乎深化改革还不如不改革,这种认识会把我们引上错误的轨道;同时,在大好形势下,如果对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醒,且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同样也会犯错误。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绣花做文章,而是要闯难关,涉险滩,所以领导干部具体工作中一定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挑战,甚至是风险。习近平同志说,压力越大,意志力要越强。好干部不会凭空产生,都是经过磨炼,最终一步步成长成熟。
藐视困难是克服困难的前提,而重视困难是解决困难的基础。有了定力和毅力,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领导干部工作中看准的事情,只要符合法治精神,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坚定做下去,坚持做下去,一定会在实践中取得好的效果。
要求领导干部能务实会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各级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作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允许我们的领导干部改革出现失误,但是不允许领导干部只当改革的“评论员”,不当改革的“运动员”,不允许只会坐等和观望,甚至喝倒彩,帮倒忙。
务实,首先是要求领导干部了解实际情况。了解实际情况的方法很多,我们党有一个好的工作传统,就是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调查和研究属于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阶段,调查是初始阶段,要掌握真实的数字、情况和现象等;而研究是高级阶段,是要透过数字、情况和现象等来分析背后的原因,出现的规律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目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这些年不断积累和潜伏下来的。对这种情况,只有“谋事要实”,认真总结研究,才能对纷繁复杂的矛盾作出正确分析,才能真正找到病因,并开出对症的药方,最终把病治好。
务实,要求领导干部清楚总目标和提高执行力。经济社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具有高度综合的性质。因此,改革必须有综合的观点,要知道改革的总目标,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和研究问题。有很多事情,孤立看可能会一筹莫展,但综合起来看就可能会“柳暗花明”。
务实,要求工作既讲阶段性,也讲联系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联系性的统一。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肯定有具体目标,这就是阶段性,是事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但是事物同时还有连续性,需要有对工作的预见性,既要看到眼前任务,也要看到工作的长远目标。一场战役接一场战役,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将阶段性成果积累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成果。(孙晓莉: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 上一篇:
-
严以用权又是严以律己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已是第一篇
-
严以用权又是严以律己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 下一篇:
-
“三严三实”如何在知行中融入
已是最后一篇
-
“三严三实”如何在知行中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