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格尔木市长江源移民新村。记者 高腾 摄 开栏的话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江发源之地,也是生态保护责任之地。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8年来,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全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目前,三江源地区生态效益、民生效益都已凸显。 关注生态,是我们的责任,保护环境,是我们的义务。长期以来,本报一直关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多次派出记者采访报道。此次《美丽中国·希望三江源》大型采访活动,正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本报记者将深入源区,对青海三江源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生态移民、民族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报道。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坐落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长江源头。2004年,为了保护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世代逐水草而居的128户牧民群众响应国家号召,从唐古拉山镇搬迁至格尔木市新建的长江源村,成了格尔木市的城镇居民。这一改变,不仅仅是牧民身份的改变,更是他们对现代生活理想与追求的改变。7月12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长江源头第一村,目睹了这里的变迁。 “蓝天白云,牧歌悠扬;水美草肥,牛羊成群。一阵清风拂来,满腹山野花香……”回忆起曾经生长的地方,今年60岁的才让旦巴目光里满是留恋。然而,对于今天城里的幸福生活,才让旦巴说:“这恐怕是生活在山里一辈子都享受不到的!” 地处长江源头的唐古拉山镇,海拔4700米,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候刮着大风。由于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当地牧民生活十分艰苦。为了改善藏族同胞的生活条件,保护“三江源”植被,2004年,唐古拉山镇被国家列为退牧还草的范围。 记者从格尔木市驱车10多分钟,到了“长江源”新村。三层红砖楼房的学校传来琅琅读书声,水泥道两旁分散着一幢幢民居,村里还建起了卫生院和敬老院。据村支部书记阿里介绍,由国家投资修建的新村每套房子4万元,免费提供给搬迁下山的牧民居住,每户居民每年补助6000元生活费,补助10年。 才让旦巴一家四口住在一套三室一厅的砖瓦房里,独门独院。他的妻子正在客厅里看电视。才让旦巴满意地对记者说:“住房子比住帐篷好,房子不仅暖和,而且沙尘、雨水、虫子进不来,还有水、有电。” 从牧民到城镇居民,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新村居民面对的最大困难。放下牧鞭,牧民们开始学习各种生产技能。才让旦巴有一手做裁缝的绝活,从山里搬到城里后,离市场近了,他开始制作藏袍,一年能挣个万八千补贴家用。儿子常年在外跑运输,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刚搬来的时候,整天都觉得没事情做,就靠男人在外面打工挣钱养家。”才让措说。后来政府在村上办了培训班让他们学手艺,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十字绣和用珠子穿成的工艺品。现在,每天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才让措忙得不亦乐乎,一些工艺品店专门找上门,把订单交给他们做。 “政府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多,不能总靠政府啊!”对于自己的生活,才让措感到知足也有很多憧憬。“凭着这点手艺,现在一个月挣四五百元不成问题,加上丈夫每月打工挣些钱,现在的收入比在山里时多多了。”才让措一边绣一边对记者说。 通过各种技能培训,昔日只会放牧的牧民们都学会了一技之长,有人学会了编织藏毯,精美的藏毯远销外地甚至出口到国外;有人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参加了语言和劳动技能培训,到城里去打工;有人借外地游客到村里参观之机,当起了导游,给来这儿参观的游客解答民族风情,从中获取一定的报酬;嘛呢石雕刻厂里的产品更是让许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与重新开始学习生产、生活的父辈相比,一出生就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最幸福的。记者在新村看到,7岁女孩本吉骑着蓝色的公主车穿过广场,8岁男孩索南扎拉在巷子里滑着旱冰,看到记者举起相机居然害羞地一溜烟跑了……如果没有长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他们也许还不会骑自行车、溜旱冰,然而现在,他们却在格尔木市度过快乐的童年。 新村建成后,考虑到牧民子女的就学,国家又投入300多万元在村里修建了长江源民族学校。校办主任索南群沛说,学校里高年级的孩子对长江源头还有记忆,低年级的孩子都是搬下山后出生的。 尽管也会想念420公里以外美丽的唐古拉山镇,索南群沛还是对这些在格尔木市上学的“新市民”非常羡慕。“过去我在山里上学时,家离学校有四五十公里,个别学生家离学校有二三百公里。当时的学校条件很简陋,也就是一张桌子一支粉笔一本书,在烛光下写作业。”索南群沛说:“现在不一样了,学校就在家门口,而且配套设施齐全。” 据索南群沛介绍,长江源民族学校现有在校生57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唐古拉山镇的孩子,其余则来自玉树。索南群沛告诉记者,在山上时,学校一般只有八九十名学生,最多的时候一百零几个。现在学校里仅唐古拉山镇牧民的孩子就比当时多六七十人,唐古拉山镇牧民的适龄子女已全部入学。 为了让孩子们认识生态保护的意义,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并先后成立了长江源第一小卫队、长江源藏羚羊、斑头雁保护队,利用世界环保日等契机进行环保宣传,开展关于长江源环境、生态方面的讲座、展示,深受学生们欢迎。(记者 尕玛多吉 刘 鹏 宋喜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