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开儒"改革开放三部曲"之梦圆中国
发表时间:2013-04-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梦圆中国》 演唱:胡晓玲

    黄道伟对这首歌一直念念不忘,关心这首歌的再次推出。后来,他向晓玲作了介绍,晓玲经过多方努力并且在歌词的文字上做了一些调整。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就对她说:“歌词改得很好,更能表达我们共同的心愿。 ”晓玲唱得也很有特色,把《梦圆中国》唱成适合大家唱的歌,她把美声、民族、通俗融在一起。我第一次听她唱时,就感到“哎呀,这是老百姓的歌啊。 ”大家都可以学唱都可以掌握,听起来挺美,非常入心,听一遍就不会忘记。我就重新燃起了重新推出这首歌的希望。后来得到了惠州市委和广东省委的支持,加上整个团队一心一意为了这首歌,超越了功利和浮躁,所以运作得很顺利,能够在十八大之前推出,献给十八大,献给党,献给所有梦圆中国的中国人。 
  记者:在歌词的最后一段,“共享”这个词出现了两次,“共建共享”和“共享和谐社会” ,是不是您特别喜欢这个词?您自己对于“共享共建”的体会是什么? 
  蒋开儒:“共享”特别有时代特点,胡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创造的巨大财富要由全国人民共享,这一点特别符合老百姓的心理要求。 
  深圳是我圆梦的地方。20年前,来闯深圳,我是来打工的。深圳非常包容,不管你的出身、你的背景,只要给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就会给予你承认。我的三首歌《春天的故事》 《走进新时代》 《金光一缕》都是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推荐参加“五个一工程”评选,并且得奖的。我后来还当选文明市民、岭南文化名人、 30年30名杰出人物。我一个外来打工人士,在这里得到社会的承认,就体现了一种共建共享。我们共同建设了这个城市,共同享受我们的劳动成果。 
  记者:歌词里专门点出了“桃源”“大同”“回归”“嫦娥”这几个梦。为什么选择这几个梦? 
  蒋开儒:“梦桃源”“梦大同”是古典的、传统的美好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和谐。当代最大的两个亮点,一是回归,现在我们盼回了两个回归;另一个就是我们的科技水平,航天科技是我国高科技的一个代表,中华民族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在高科技方面有所突破。这两点都与中国复兴息息相关。 
  记者:在作曲方面,您与肖白有什么样的沟通交流吗? 
  蒋开儒:我只要把歌词给他,我就不用和他说我的意图了。以前我们也合作过一两首歌。我感觉他的音乐很能走进人的心灵。他能把民族的、流行的、时尚的融合在一起。 《梦圆中国》中,他又融入古典的韵律感,很有古今相通的感觉。正好体现了“千年美梦一脉相通” 。 
  记者:您评价一下晓玲的演唱。 
  蒋开儒:她的声音非常独特。她长年从事声乐教育,俗话说“教学相长” ,她能把别人的长处化用在自己的演唱中。她说,唱了这首歌就收山,我说这是她的出山之作。我现在已经给她写了几首歌。通过《梦圆中国》这首歌,我对她的人有了深入的了解,希望她能继续唱下去,唱出她的品格、人格。 
  记者:晓玲对您的原歌词稍做修改。您怎么看这些修改。 
  蒋开儒:晓玲为人坦荡、豪爽,可能换别人改我都接受不了。她改了之后,我觉得很顺畅,再用她的声音表达出来,很好。她是用积极的思维来改歌词。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