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垂范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再立新功 编者按: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首都要走在前列、率先垂范。6月6日,北京市召开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扩大会暨首都科技界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座谈会,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主持会议。北京市委副书记、市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副市长隋振江、王宁等市领导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政府相关负责人、科技界专家。 隋振江传达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并就全市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北京市将组织系列学习传达和交流研讨工作,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的热潮,真正学深悟透,把握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为驱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为目标,尽快形成首都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相关的意见和措施,按照市委常委会要求,抓紧部署筹备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对相关工作进行再动员和再部署、再深化。 北京市科委负责人汇报了本市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工作思路和关于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的实施意见。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7位科技界代表围绕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畅谈了各自的感想。 为促进全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人民日报特刊发与会代表的发言摘编。 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闫傲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市委常委会有关部署,北京市科委重点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相关部署,力争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细落实。 第一,加强原始创新,建设世界知名科学中心。 在脑科学、量子计算及量子通信、纳米科学等领域,集中力量实施大科学计划,建设3—5个世界级科学研究中心,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同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航空航天、战略先导材料等领域,积极申请组建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的研发优势,统筹规划建设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运行新机制,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第二,推动技术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在北斗导航、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若干优势领域,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聚集世界知名企业技术创新总部,构建跨界创新合作网络。承接并转化原始创新重大科技成果,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制约,培育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以科技服务业、“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同时,在食品卫生、人口健康、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探索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并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让人民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三,促进协同创新,构筑开放共享新格局。 以优化首都科技创新布局为内核,推动首都各区精细化、差异化创新发展。同时,面向全国,积极推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实现科技资源优势向区域发展优势转变,打造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高地。面向全球,以“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为契机,吸引国际高端科技资源在京落户,形成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集聚区,构筑全球开放创新高地。 第四,深化全面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作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发挥整建制优势,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以“改革从我做起”的态度深化改革,积极对应国家各部委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改革政策,全面梳理本市已有措施,将政策落细落实,并探索先行先试。 深化重大专项组织方式改革。进一步深化统筹机制,打破条块分割,集中力量,上下联动,政府组织、科学家团队共同谋划。特别在集成电路、电动汽车等重大专项实施的不同阶段,注重发挥各方力量的作用,共同推进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完整发展路径。 着力推进政府科研项目与财政经费管理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并完善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科研经费更好地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各种平台,引进和聚集一批顶尖人才和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赋予创新人才和团队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完善激励机制,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和股权分红激励中,允许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尽职免责。实行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分类管理等制度。 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市场环境。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首发平台、“首购首用”风险补偿、鼓励消费等政策措施,以需求端拉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技术、环保、节能等标准,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 (作者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中科院与北京市将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王恩哥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李克强总理强调要组建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 北京市是科技资源密集区,具有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而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则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学重器,是实现科学前沿突破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将充分发挥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与北京市密切合作,共同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北京市怀柔区集聚发展,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共建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使之成为我国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 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责任 王安顺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作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这对于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北京在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健全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战略高度,加大统筹力度,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局限,集中力量协同攻坚,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动中央在京单位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强融合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在科技经费管理、人员费比例调整、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深入总结“1+6”“新四条”等先行先试经验,积极争取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新一轮改革试点。 第二,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围绕释放人才在创新活动中的巨大潜能,创新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机制,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尽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继续深入实施“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领军人才计划,围绕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绘制世界人才地图,通过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和团队,聚集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的工程师,建设人才高地。 第三,全力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准确把握科技前沿,统筹谋划,全盘布局,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创新任务,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科研基地和国家实验室。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逐步建立起面向全球的重大技术培育发现引进机制。 第四,有力支撑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围绕产业发展的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和低碳化,加强产业创新引领和高端技术突破,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一批高精尖产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率先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新产业体系。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政策集成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推动新业态加速成长。强化科技惠民,围绕城镇化、环境治理、城市精细智能管理、公共服务等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探索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让人民群众对创新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 (作者为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为国家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薛其坤 我是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协九大代表双重身份参加了这次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科学的春天或者科技的春天来到了。而且与1978年相比,目前我国的科技基础更好、人才优势更明显、机制体制更加完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二是这次党中央和国家绘制的发展蓝图,既科学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和国际科技发展的现状,同时又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宏伟蓝图。三是在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制定的政策和措施,抓住了牛鼻子,抓住了改革创新的主要矛盾。四是,在总书记和总理提到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7项基础科学突破中,有两项——“高温超导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我本人和带领的团队参与完成的,这是对我本人莫大的鼓舞。清华大学是国家和人民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这次的十大突破成就和13项工程技术成果中,清华大学在其中的七八项中做出了主要和重要贡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把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核心使命,为国家为人类培养出更多更杰出人才,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尽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