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引经据典,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应该如何对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习近平主席讲话中引用的古语古训,凝聚着中华民族先贤的智慧,背后的典故、出处皆大有文章。其实在之前的出访、演讲等活动中,他也多次用中国的古语古训表达对文明的看法。下面,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看看习主席如何用古语古训诠释文明,一起跟着主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典出:《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释义: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
讲话原文: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我参观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它们珍藏着千万件艺术珍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现的多样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人民日报评论部:从浙江到北京 习近平如何说“法”
已是最后一篇
-
人民日报评论部:从浙江到北京 习近平如何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