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开始的地方——学访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浙江实践
发表时间:2018-07-04    来源:农民日报

  壹:序章 

  5月11日,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粉墙黛瓦、曲径清幽。村民姜祖海开的“望溪”农家乐,笼在丝丝烟雨中,更添江南况味。 

  “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这句旅游宣传语,刻在了村里的显眼地方。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到下姜。”一个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庄,今年前五个月,接待游客超过8.5万人次,同比增长150%,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45元。 

  而就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彼时,让下姜村远近闻名的是贫穷、是落后、是污染。 

  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4月24日。 

  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乘车从淳安县城颠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多个盘山弯道辗转来到下姜村。 

  “当时,习书记就给我们讲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在我们下姜村,因为靠近千岛湖,习书记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水’这句话。”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下姜村老支书姜银祥依然很兴奋。 

  如果说,2003年的下姜村是“两山论”的早期萌芽,那么,2005年的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则是“两山论”公认的发源地。 

  5月9日,记者走进余村的村级电影院,那里正在播放着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2005年8月15日,在余村狭小炎热的村委会会议室里,听到干部汇报说关停矿山、水泥厂,村级经济与百姓收入出现下滑以后,习近平同志面容温和、语气果断,说出那段深远影响中国未来的话:“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余村下决心关停了“全县规模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区”,十几年过去,当地恢复了竹海碧波、莫干胜景,靠绿水青山引来大批游客,实现了从“卖矿石”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变。 

  此时,当年许多对“两山论”一知半解,甚至抱以怀疑态度的人,才由衷地为这份预见性和洞察力深深折服。“两山论”直接为浙江走什么样的路、追求怎么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优势也成为推动浙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如今的余村,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石纪念碑立在村头,无声地述说着余村凤凰涅槃般的转型、嬗变。 

  但嬗变的岂止是余村!千百年来,钱塘江逶迤而行,在中国江南秀山丽水之地折成了一个“之”字。因水之折,浙江之名由此而来,奔腾不息的江水也因“之”随物赋形,在潮起潮落间孕育着、生发着革新的伟力。 

  而浙江的农业、农村、农民,也许是更早触摸到浙山浙水的灵动,就在这革新的氛围中,像梦工场一样到处上演着奇幻与蝶变:在这里,传统种养渐成历史,当注入文创、休闲、养生等元素后,农业变得时尚、精致而又高效;在这里,农村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反倒成了市民竞相踏足的后花园,人们把乡村生活奉为潮流、视作梦想;在这里,农民也不再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写照,而是拿着手机栽水果,穿着皮鞋种水稻,开着宝马办民宿,让人恍惚:这是市民还是农民?在这里,农业与旅游的界线在模糊,农村与城市的界线在模糊,农民与市民的界线同样在模糊。 

  而说起这些变化,浙江人多会不约而同地提起,曾经担任5年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尽管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已是十余年前的事了,但他的“三农”思想在浙江深深扎根、历久弥新。 

  这是中国梦、“三农”梦开始的地方。5月,沿着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实践路径,记者来到浙江,学访中国“三农”的浙江答卷及其背后的脉络逻辑。

责任编辑:桑 小婷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