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十八大以来的宣传思想工作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阐释中国道路与制度、涵育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是筑牢精神之基的重要内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重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的文化传统、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针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和照抄照搬西方的错误言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演化的结果。因此,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在谈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时,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用“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来说明政治协商制度选择的价值标准,更深入分析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渊源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实践证明,利用传统文化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既能够获得国内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力驳斥了所谓的“普世价值”,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借鉴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不仅有利于增强执政能力,更对凝聚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共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中国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涵育中国精神的重要资源。
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是当代中国精神之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对其继承弘扬使之涵育当代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文艺工作者应善于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良好的家风是中国精神在家庭的具体体现,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良好家风在涵育中国精神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人历来讲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
因此,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根基,是新时代凝聚实现祖国统一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要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理解“一国两制”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从而牢牢把握澳门同祖国紧密相连的命运前程,加深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澳情怀,增强投身“一国两制”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文化基础,要在增强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增进民族团结。在谈到民族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可以说,各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总之,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重视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也需要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过程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黄延敏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