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三重意蕴
发表时间:2019-04-13    来源:湖南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爱国奋斗精神是以博大深厚的爱国情怀,为实现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锐意进取、勇于牺牲、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必须把握和坚持政治逻辑的一致性、实践逻辑的人民性、发展逻辑的共生性,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代改革开放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须把握政治逻辑的一致性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爱国奋斗的政治逻辑就是凝聚人心服务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与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是爱国奋斗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因此,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须把握和坚持政治逻辑一致性的内在要求,坚持爱党与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统一,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与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作斗争。坚持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对外合作中,充分尊重各个国家地区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及其发展道路,注重探寻共同追求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加强人文交流,凝聚合作力量,筑牢共同价值的思想基础,维护好国家和民族和谐发展的纽带,不断增进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价值的认同,从各个层面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新时代改革开放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须把握实践逻辑的人民性 

  爱国奋斗,利民为本。爱国奋斗精神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之魂、力量之魄,源自于它“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懈奋斗所蕴含的真理与道义的力量。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国情,新时代改革开放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须牢牢把握和坚持实践逻辑人民性的根本要求。要坚持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改革开放。作为时代发展中成果的受益者和问题的身受者,人民始终是推动改革的力量之源。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特点明显,迫切需要将爱国情怀融入到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之中,以再次“入世”的勇气,以敢啃“硬骨头”的奋斗精神,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冲破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实行内外联动的开放,变外部压力为内生动力,推进从行政化的“放管服”向市场化、法治化和现代化的“放管服”转变,促进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之路行稳致远。要坚持人民立场进行改革开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又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价值目标。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开放的思路、制定改革开放的举措。如,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国际社会反贫困交流合作,深化“中国进博会”等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需要,又使各国更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的平台建设,推进满足人民需要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使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新时代改革开放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须把握发展逻辑的共生性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和而不同、相融共生,方能互利共赢。在产业链高度依存、商品服务高度互补的时代,改革开放弘扬爱国奋斗精神,须把握和坚持发展逻辑共生性的客观要求,立足中华民族,面向世界与未来,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以及“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以爱国爱世界的天下情怀,学习借鉴、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标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积极落实新《外商投资法》,高质量、高水平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坚持“兼相爱、交相利”“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广泛增进与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不断打造“自贸区”“自贸港”等改革开放新高地和构建像“亚投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利益共同体,打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壁垒与封锁,“筑牢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经济全球化、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堤坝”,开展更多国际经贸与文化合作,促进更多领域“双向开放”,推进当今世界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副校长 杨名兴)

责任编辑:党 建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