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同科技特派员、茶农亲切交流,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新华社福州3月26日电 一路上,调研、回首、思索。
一路上,那山、那水、那路、那些人,触景生情。
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
“这次到福建,一个大的背景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十四五’开局,围绕这一主题作调研;也是来看望福建的父老乡亲。”
2002年10月离开福建,从那时算起时光已近20载。在福建,习近平同志度过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
1985年入闽,自厦门赴宁德,再到福州。回首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动情地说:“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
探索实践的点点滴滴,也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缩影。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赋诗:“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
从昔日崎岖的山路,到“天地空”四通八达;从“纸褙福州城”到“有福之州”;从一道道民生难题到“摸着石头过河”……昨天的镜头和今天的景象,在考察途中不断切换。福建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的一个生动缩影。武夷山层峦叠嶂、三明改革势如破竹、福州城“一张蓝图绘到底”,人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读懂福建、感知中国。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首,为了阔步前行;观一域,为更好擘画全局。“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答卷仍在挥毫续写。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3日上午,习近平在三明沙县总医院住院楼一层大厅,同医护人员、患者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责任”
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
一张老照片,挂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走廊上,并不起眼。习近平总书记路过时停下了脚步。
那是陡峭绝壁上的一棵树,一棵大红袍。
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当年:“这棵树一年采摘八两左右,拿小铜壶装着,视为宝贝。”
而现在,漫山遍野,碧海缀金。茶,成了武夷山千家万户的“宝”。12万人以茶为生,种茶、制茶、卖茶,茶产业生机盎然。
走进武夷山脚下的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茶农们正忙着压青,开过花的油菜花回田,正好给土壤施肥。
“一家人年收入有三十几万。”一位黝黑的茶农,将锄头放下,欢喜着过来同总书记唠家常。
一片绿叶带富了一方百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他对乡亲们说,“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他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廖红,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也是躬耕乡野的“科特派”。总书记一来,她激动地从土壤pH值讲起:“过去做研究纸上谈兵,现在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特派”,科技特派员的简称。20年前,“科特派”制度就在习近平同志同南平当地的一次对话中扎下了根。那次,地方汇报了三件事,一个是搞“科特派”,一个是推第一书记制度,再一个是流通助理。“这三件事我全面支持。我专门作了调研,后来在省里推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全中国都有‘科特派’。农业是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深度发展。”
乡村振兴,这是摆脱贫困之后,中国广袤农村启航的新征程。福建是老区苏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始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矢志追求。饮水思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叮嘱,“加快老区苏区发展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责任。”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南平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察看智慧管理平台运行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2日看南平,那是福建最早建党、最早举起武装斗争旗帜的地方,是“红旗不倒”的地方。
23日到三明,那是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
当年,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专门召开了调研老区工作汇报会,“三个不要忘记”至今读来感人至深。
三明沙县夏茂镇俞邦村,村口的千年古樟见证了革命战争的风雨、改革开放的生机。村民们当年挑着扁担卖小吃,后来摆摊,再后来走南闯北、蹚出了路。
扁肉、鱼丸、糍粑、金包银、将军米粿、芋饺、炸米冻、灯盏糕、烫嘴豆腐仔……沙县小吃的味道,浸润到村子犄角旮旯。习近平总书记顺着鳞次栉比的楼房走进村,一路同沿途乡亲们聊天儿,他叮嘱老人“多保重身体”,交代孩童“不要挑食”。色彩斑斓的沃野、人声鼎沸的村庄,处处笑语欢声。
石根行步转,耳畔水声移。
“过去每次来三明,要吃一吃沙县小吃的。在当时有意推广,感到它有很大潜力。”彼时,客商熙攘的工艺美术节上,习近平同志建议不要铺张浪费,用富有福建特色的沙县小吃迎客。
而今,看品种、谈标准、问价格,总书记细致了解沙县小吃现状和前景,小账本里有大民生。
“乡村振兴和城镇化为你们提供了机遇,你们也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作出了贡献。可谓是应运而生、相向而行,希望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一个流动的中国,一个蓬勃的中国。今天的交通网让天堑变通途,有着昔日难以想象的便捷。
考察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偶遇几位来自江西上饶的游客,他们坐火车到武夷山只用了22分钟。忆往年,去下党乡“车岭车上天”的艰辛历历在目,今昔之变令人感慨万千。
“要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等。”总书记强调。
一切都在改变,始终如一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从“唯国内生产总值”到绿色协调发展
福建多山。武夷山纵贯南北,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
习近平总书记抵福建考察的第一站,看山水。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他通过大屏幕察看浩渺的“绿色海洋”。黄腹角雉、眼镜蛇、黑熊、穿山甲,一度难觅踪迹,而今不时出现在巡护镜头里。
当天下午,乘竹筏沿九曲溪顺流而下,仰观壁立万仞,总书记喻其为“铁砂掌”。“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早在1999年12月,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武夷山跻身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有了“双世遗”之称。山水文章,事关未来的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很多地方走过弯路。生态和发展,不少人视之为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早年间看到了另一种破题思路。1997年,他到三明常口村调研时就曾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2000年,他前瞻性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随后,福建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一个生动案例。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同科技特派员、茶农亲切交流,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调研时听说,长汀在民国时就有一个河田的保护局。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一任接着一任干。福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这位“生态优等生”竿头日进: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水土流失率降至7.5%;对南平等5地,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这些年,福建更加郁郁葱葱了。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福州是座山水城市。青山绕城,河网纵横。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登上郊野福道的观景平台,榕城风光尽收眼底。
调查研究要“少看花瓶盆景”“多看看后院角落”,这是他在当地工作时常说的。“我调研时候听到,福州人最怕水火无情。”福州多木板房,火一烧一大片;闽江水一灌,水就进了屋。“纸褙福州城”由此得名。
“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一砖一瓦,牵挂在心。
俯瞰福州。左海碧涧青林,西湖水清河晏。他忆起当年推动实施西湖清淤工程,“清理出来的淤泥都送到农村,肥田去了”……
“城,所以盛民也。”全国两会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一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明确提出“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市民家门口的绿道,福州有125公里之长。
在福山郊野公园福榕园,欢笑声此起彼伏:“总书记回家了”,“常回家看看”……
习近平总书记兴致盎然:“福州,有福之州啊!七溜八溜不离虎纠(意:福州)!”“现在全国都在抓生态文明建设,福州一年四季常绿。生态就是一个最好的条件。”
福州“3820”工程,勾画了跨世纪福州现代化建设蓝图,由习近平同志在当地工作期间领导实施:“当时给福州的定位是建设‘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光阴荏苒,一张蓝图绘到底。
“现在的建设都符合这个方向,跟我们当时设想是一致的,而且发展得比我们设想还要好。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
从文物保护到历史的远见
张建光,退休后任职福建省文史馆,潜心研究朱熹。
22日傍晚,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见到这位老朋友分外亲切。拾级而上,他们走进朱熹园。
“晨窗林影开,夜枕山泉响。”在临溪傍岩的武夷精舍,朱熹率一众弟子荷锄挑担、著书立说,“琴书五十载”。从朱子自画像讲到理学思想传承发展,张建光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习近平总书记听得专注。
推开历史厚重大门,走进浩瀚的中华文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穷理者,欲知事务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品读传承千百年的精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于一路见闻:
“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如河,川流不息。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南平武夷山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循着总书记考察脚步,走近福建的璀璨文明。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沸腾了古老街巷。
它是“里坊制度活化石”,晋代的诗赋、唐代的熙攘、明清的兴衰,“睁眼看世界”的风云激荡……白墙黛瓦的古厝,留下了无数岁月风华,却在上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岌岌可危。
当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故居即将“一拆了之”的紧急关头,福州市一位政协委员写信给新任市委书记习近平。习近平同志听闻这一消息,立刻要求暂缓拆迁。时隔半年,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从拆到修,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城市开发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之间,考验的是历史远见。
习近平同志19年前应邀为《福州古厝》撰写的序言,发在人民日报上。
他写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按照您推动的福州‘三山两塔一条街’文物规划,我们这些年逐一修复。”福州市的同志向总书记介绍。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习近平总书记沿郎官巷,步入严复故居。国殇民难,“震旦方沉陆,何年得解悬”“读史数行泪,看天万古心”,一行行泣血之作,总书记凝思着、感叹着。
“这几个字还在这儿。”习近平总书记指着墙上的两行字:“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
“对!您1997年为‘严复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题词。”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南平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向游客招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三明之“名”,源于改革。
医改、林改,道道是难题。三明是迎难而上的探路者。
时光追溯到2000年11月。在福建省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医疗机构要加快改革步伐,从制度上解决“以药养医”带来的问题,让利于民,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这是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破题、解题,一切从人民需要出发。
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三明这些年大胆闯、大胆试,走出了一条新路。23日上午,沙县总医院,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张柱状图前驻足细看。医院药品耗材收入下降、医疗服务收入提高,2019年,三明人均医疗费用173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46%。百姓有着实打实的获得感。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总书记勉励说:“我很关注你们的改革。这是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觉悟担当。”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下一步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看大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这个工作要在‘十四五’期间起步。研究改革的堵点在哪里,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探索。”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3日上午,习近平在三明沙县总医院住院楼一层大厅,听取医改情况介绍。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沙县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之一。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林权证、林地经营权证、承包权证和流转的经营权证。四张证件摆在桌上,它们是跨越近20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见证。总书记仔细翻阅。
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武平调研时明确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全面拉开了福建林改序幕。
沙县积极响应号召,将集体林地“分山到户、均林到人”。至2005年底,完成了“明晰产权、确权发证”。
随着改革深入,新问题接踵而至。
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
困难要一个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个解决。林业金融、林下经济、集体林地三权分置,三明林改向纵深推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是重要策源地。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推进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对重大改革要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要积极稳妥、步步为营,把握住方向,不能走偏了。”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3日下午,习近平在三明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考察时,在小吃摊边同乡亲们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抓创新不问‘出身’”
从“随大流跟跑”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这一次到福建来走一走,找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看一看。看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稍作停顿:
“创新。”
24日下午,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进车间、看工艺、问销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家企业自主创新饶有兴致。福光的发明专利摆满了一面墙。
“‘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再往前走,必须靠创新。随大流老跟着人家是不行的。现在就看谁能抢抓机遇,谁有这样的担当和使命感,谁有这样的能力做好。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就会全力支持。谁能做好都是国家的功臣栋梁。”
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我们要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就得靠我们自己。现在国家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各方面现在都动起来了,规划也在做。”
创新,按下了加速键。“十四五”规划纲要分领域阐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篇章位居其首。
教育领域的创新,同样事关民族未来。能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习近平同志1990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之初意识到,学校的困境源于发展方向的迷茫。
25日一早,“老校长”重返校园。
一进闽江学院,他就感慨,过去巴掌大的地儿,现在这么大的发展,沧桑之变啊!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3日下午,习近平在三明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考察时,同乡亲们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当年,缺师资、缺校舍、缺教学设备……习校长一次次现场办公,甚至有一年年夜饭还是同师生们在一起吃的。“接手的,是被‘黄牌警告’的一摊。我想,既然挂了名,就得实实在在当个校长,为学院办点事。”
在闽江学院校史和应用型办学成果展示厅,“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十分醒目。习近平同志调研后提出这一办学理念影响深远。
从为下党乡做发展规划,到海上养殖、畲族服饰、漆器制造,展示厅教学成果累累。总书记说:“闽江学院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但办学方向一直在沿着过去的路子走。”
“这件漆器叫‘气死猫’”,听闻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细致端详。果然,鱼缸里的鱼儿栩栩如生。
1992年,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报道,美国的加纳德老先生期盼重回儿时故土——福州鼓岭看一看,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习近平同志当即辗转向加纳德太太发出邀请。
此刻,看到展厅里的漆器,总书记想起了这件往事。老先生的中国情,就寄托在他珍藏的福州脱胎漆花瓶上。加纳德太太访华时,将那对花瓶赠送给福州。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金字塔形的。高校不仅要培养研究型人才,也要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青年一代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5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几个月前,总书记收到宁德市委市政府汇报脱贫攻坚情况的来信。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他们:“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
“干劲是只争朝夕,韧劲是滴水穿石。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新征程上,风起潮涌,九州激荡,乘势而上开新局。(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 颜珂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 朱基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