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9日新媒体专电 第15期《瞭望》新闻周刊将发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人民有所呼 改革有所应》。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必须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顺民心厚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始终有一条清晰的“人心标准”。从“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到“努力使各项改革都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都能满足人民群众愿望和期待”;从“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的“人心标准”一脉相承。 坚持改革的“人心标准”,才能激发全社会的改革激情,形成上下同心的改革合力。在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改革攻坚期,谋划改革,推进改革,都要“以天下之目视之,以天下之耳听之,以天下之心虑之”,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让人民从改革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最大限度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能使人民始终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热情参与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向往和奋斗的过程,就是积蓄和释放改革发展强大推动力和创造力的过程。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皆大欢喜的改革已越来越少。改到深处是利益。但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啃,而且要以最小的代价、最低的震荡啃下来。唯一的途径就是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在利益多元、诉求多样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拥护支持改革的积极性,使改革的方向、目的与最广大人民的意愿相统一,使改革推进的过程同人民得实惠的过程相协同,使实现人民长远利益的举措和维护人民当前利益的做法相衔接,从而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正能量。 “治大国如烹小鲜”,推进改革,必须“蹄疾而步稳”。因此,改革的方法论至关重要。习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指导改革的“群众主体方法论”。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依靠人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惟其如此,我们的改革才能大道不偏离,始终赢得人民的信赖。 无论百姓的“获得”还是改革的“呼应”,都应是具体可感的。改革不是虚晃一枪,而是要让百姓看到效果。习总书记两会时强调“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启示我们改革对人心的“呼应”,也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回顾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十一次会议审议的改革议题,无一不是和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课题,如此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点赞,正在于这样的改革抓住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是为天下苍生谋利益的改革。实践证明,许多人民群众呼声比较强烈的民生难点,如教育、医疗、社保、收入分配、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核心矛盾并非都是缺投入,而是缺公平,解决公平问题,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和规则,才能让每个人都有更公平的起点、更公平的机会。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城乡户籍统一登记、高校招生、单独二孩政策等改革方案的出台,大大舒缓了人民群众的公平焦虑。在生产领域,虽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了,但从市场准入,到贷款获取,“不公平”始终是一些民企的沉重叹息。习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营造公平有序的经济发展法治环境”,需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改革呼应民声,必须打通“中梗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让改革方案变成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关键是细节方案,成败也在细节方案,需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然而,过往的经验表明,落实中央改革部署,往往出现“最先一公里”畅通、“最后一公里”断头的问题。改革中的“上下热中间冷”“上下通中间阻”现象,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吐槽”的“中央的政策好,只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认真执行”,部分改革“只闻声不见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会上叫得响,落实不到位”,反映的都是“中梗阻”现象。简政放权之后,有的审批“明放暗不放”,放虚不放实,放小不放大,或者换个“马甲”又以备案名目出现,一些打着政府旗号的“红顶中介”形成新的“高墙”,截留“改革红利”,企业抱怨不绝于耳。 改革难落地,或变形走样,除了懒政、不作为,深层原因往往是直接触动了一些部门和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权力小了、制约多了、监督大了让一些人“不爽”。如果不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如果不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图的实现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最终让百姓产生“空欢喜”,有“失望感”却无“获得感”。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努力突破“中梗阻”,就必须将中央的改革部署细化深化实化,推进到“最后一公里”。全面从严治党,对“中梗阻”现象,要像反腐败“打虎灭蝇”一样,以雷霆万钧之势坚决治理。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改革的“试金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看到改革的真效果、得到改革的真实惠,“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就必须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改革思想,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慎海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