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出发的现实主义
发表时间:2016-11-25   来源:人民日报

  情感影响到作者的是非判断、价值观,影响到作者对生活和现实本质的把握能力和表现深度,从情感出发的现实主义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作用,是对现实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讲话中深刻阐释长征精神,将其视作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阐发了“不忘初心”这样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意命题。联系习总书记近年来的讲话,很多都从情感共鸣和精神传承的角度出发,既有新意又有高度。这种对情感的着重强调尤其体现在文艺思想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的根本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并且指出这种观照就是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希望、梦想。揭示、发现、抒写真善美无疑是现实主义的内涵,但要理解这种内涵,应当看到其中情感起到的重要作用。讲话强调爱国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爱国主义首先就是一种情感;讲话强调追求真善美,坚守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也是情感范畴的命题。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情感现实主义的脉络,即强调从情感角度去观照现实生活,从情感角度把握现实和历史的本质,这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重要丰富。

  正是看到了蕴藏在四万万同胞血液中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共产党才能动员起亿万人民拿起武器,开展敌后斗争,让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国民党反动派恰恰是没有看到这一点,无视人民的怒吼和情感,看不到情感背后的力量,才陷入政治和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历史已经证明,对人民有没有感情,将会决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命运。而情感的分量同样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是现实主义作品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历代经典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是道德典范,有自己的情感重心和价值标准。范仲淹正因为心怀天下,始终致力于治国安邦,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文天祥、岳飞如果没有热爱祖国的道德境界,就不可能舍生取义,给后人留下不朽的《过零丁洋》和《满江红》。

  中国文学艺术的长河里,实际上一直流淌着情感现实主义的源头活水。从《诗经》到《离骚》,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印证着只有为民而歌,与国家民族命运同忧患共欢乐,才能写出为人民所爱的作品。视情感为创作的主导理念,也是中国文艺和美学的重要特征和传统。尤其是到明代,情感主导的创作在诗文、戏剧中得到更自觉成熟的表达。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是道德情感与人性的哲学阐释,汤显祖阐发“至情论”,并且写出基于情感的“临川四梦”,公安派的“性灵说”也强调直抒心灵和性情。这些都为情感现实主义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范例,正是从他们的作品里我们读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心声。

  情感影响到作者的是非判断、价值观,影响到作者对生活和现实本质的把握能力和表现深度,进而影响到作品的命运,这就把情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种从情感角度来认识和把握生活本质、观照现实,并且按照情感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来结构剧情、刻画人物、开掘主题的现实主义,也同样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总体框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脉络的当代延伸。情感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某种历史时期、历史环境和人群中具有典型的意义,对它的认识、把握、阐释、再现,也应当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和恩格斯的阐述是一致的。但每个时代所处环境不同,历史是一条流动着的长河,需要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角度的认识和解读。从创作主体的情感出发的现实主义,正是立足于中国语境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者为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王海平)

责任编辑:朱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