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故事,事半功倍
发表时间:2017-02-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发展这么好,中国故事为啥讲不好?有舆论场“西强我弱”的客观原因,也有我们自身水平的问题。这是时代的课题,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关心的话题。

  两年前的5月,习近平给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指示中,强调要“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语言讲呢?答案是:“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

  他是这么要求媒体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最好的讲故事场合,是外事活动,尤其出访。这其中,尤以演讲和在外媒刊发署名文章最为关键。他讲故事,很有特点,也很有效果。

  带入个人情感和经历。个人经历,往往更容易因引发共鸣。访问美国时,他讲起自己当年在粱家河插队的故事,很有感染力。他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考虑对方感受,有同理心。在英国访问,他引用“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说“哈姆雷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一下子就拉近与英国民众的距离。在美国,他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提到一个细节,“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在新加坡,他则提到,“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扬帆远航,多次到访新加坡”,自然能引起当地人的兴趣。

  精心选择时机和节点。2015年,习近平访英,他抓住一个有趣的时间节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明年是他们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这个细节,让中英两国人民都感到温暖。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好的故事,需要中国最高领导人讲,也需要每个中国人,尤其是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讲。(正 楷)

责任编辑:贾 玉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