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精神铸文艺之魂
发表时间:2015-04-15   来源:求是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新论断。这一论断思接人类文明历程,洞察时代风云变幻,着眼伟大复兴宏图,切中文艺发展肯綮,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文艺必须高扬中国精神

  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力量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缺乏理想与信仰,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的伤害。我们要承担起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切实扭转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就必须以中国精神凝聚当代中国文艺之魂。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高举中国精神的旗帜,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表现力,都有了巨大进步,呈现出繁荣景象,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人们也普遍感到有一些文艺作品的精气神不足,有的局限在个人狭小天地,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有的鼓吹金钱享乐主义,传递颓废萎靡之气,总之,是精神缺钙。应当看到,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如果无力把握,辨不清方向,分不清主流支流,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面对一个伟大的时代,文艺不能逃避自己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切中了文艺创作的要害。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它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凝魂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不断增强团结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既是民族之魂,也是文艺之魂。这个灵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先验的,而是由自身文化与历史中演化发展而来。中国精神从历史中来、从时代中来,从立国之本中来,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汇聚而成的,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是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阔步向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在协调推进,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能不能以中国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鼓舞人民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是考量当代中国文艺是否具有民族灵魂的试金石。

  文艺是民族创造力的象征,立稳中国精神的支柱,才能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不仅意味着物质的丰富、制度的完善,也体现为精神的充盈、文化的振兴;不仅要有物质文明的大厦,而且要有精神文明的大厦。文艺是衡量一个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标志。那些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艺术家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尊重和喜爱,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他们也因此成为一个民族创造力的重要象征,至今仍是这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亮丽名片。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初现端倪。中国要真正成为文化强国,就要有一大批体现民族创造力水平的文艺作品。遗憾的是,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中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生活厚度不足、思想深度不够、精神力量缺失。文艺的高峰,离不开精神的高峰。文化软实力要有深厚的精神力量作支撑。立稳中国精神的支柱,就要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中汲取强大的思想文化力量,激活创造的源泉,以精品力作攀登精神文化的高峰。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建好中国精神的家园,才能提升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境界。文艺能真正深入到人民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思想共鸣,启迪人生、融入生活一切方面。它展现了人民的喜乐悲欢,体现了人民对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表达了人民的希望与理想,营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应当看到,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生产增添了新的活力,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外来文化思潮、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影响着创作和生产。文艺创作中出现了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把感官娱乐当精神快乐的消极现象。那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的文艺创作,把人民的需要简单等同于一般商品需求,败坏了文艺的精神追求,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沦为市场的奴隶。当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长迅速,需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期望拥有向上向善精神家园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人们提供一个足以凝魂聚力的精神家园,需要文艺把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的永恒价值,以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这才是文艺创作的真谛,这才是中国精神的不朽追求。

  总之,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是当前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以中国精神提振文艺的精气神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以中国精神提振文艺的精气神,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作,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共同理想,礼赞高尚情操,以生动的艺术形象,积极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努力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充分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强健文艺创作的主心骨。提振文艺的精气神,首先要强身健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当今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主心骨。文艺创作中存在的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心态和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思潮,宣扬西方的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它们肆意颠覆历史,解构民族文化,否定党的领导,消解高尚的精神追求,造成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的价值混乱。文艺创作要在各种文艺思潮的冲击中辨方向,在多重价值的矛盾冲突中立主导,就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提倡什么、抵制什么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要善于发挥文艺的独特优势,通过审美和艺术手段,形象具体地表达价值取向,润物无声地引导价值选择,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彰显文艺创作的骨气和底气。提振文艺的精气神,要求文艺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在浩瀚的文学艺术海洋中,那些得到人民喜爱、广泛传诵的文艺精品,无不筋骨刚健、正气凛然、底气浑厚,彰显着威武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为国奉献、为国牺牲。爱国主义作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之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改革创新精神是促进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精神动力。以中国精神提振文艺的精气神,就是把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把改革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强音,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坚决反对否定党的领导,诋毁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恶搞戏说,更好地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坚守文艺创作的高尚追求。以中国精神提振文艺的精气神,就要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育、给人以欢乐。追求真善美是中国精神的内在品质,统一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的目标。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以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为创作取向,抵制那些片面描写各种欲望膨胀、展示人性丑陋的不良倾向,坚持高尚的文艺理想,充满对自然对人类的博大关爱,充分展示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发挥文艺提升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功能。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讲品位、讲格调,弃粗鄙、弃恶搞、抵制低俗,以培育高尚道德、倡导文明风尚为己任,着力展现大情大义、传递温暖温馨,为社会注入强大正能量。

  打牢文艺创作的深厚根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艺贵在独创,然而所有的创造都不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这些创造不仅富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对文艺工作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就丧失了高贵的精神独立性而随人俯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艺创作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摒弃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心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态度,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开放的胸襟和自信的气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创作生产更多博采古今、融通中外的精品佳作。

  推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也必定孕育伟大的作品。这就要求在文艺工作中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紧紧抓住多出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什么人创作,一直以来都是文艺的根本问题,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结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对人民有没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能否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忽略、轻视乃至贬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和现实生活,躲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或者沉湎于个人小我,描写一己之私、杯水风波,都不可能创作出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拆除“心”的围墙,才能变“身入”为“心入”、“情入”。对人民,只有爱得真挚、爱得持久,才能以自己的作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互分享、心连心,才能走向生活的深处,体验生活本质,吃透生活的底蕴,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从“小我”的困顿中解放出来,以艺术的形式讲述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成功,展现普通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担当以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寓教于乐,既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是当今文艺工作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不能把文艺创作生产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让其自由发展。文艺不能沾满铜臭气,把作品当成追逐利益的摇钱树。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文艺工作者要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真诚的艺术态度、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赢得社会赞誉,赢得人民的尊重。同时要增强市场意识,掌握传播规律,使优秀的作品赢得市场,赢得读者观众的喜爱。

  秉持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精品以“精”立命,以“精”传世,全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精品力作需要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凡属传世之作、千古名篇,无不是笃定恒心、呕心沥血的作品。文艺创作中的浮躁现象,反映出创作动力更多的是对名利的追逐。要想创作传世作品,就要坚守对文艺理想的那份执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我们主张文艺作品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要有优秀的艺术表现。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既有宏大叙事,也有生活浪花,无论哪种形式,一定都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攀登艺术高峰,就要坚持艺术的追求,敢于突破常规,不落俗套,在观念、内容、风格、样式上大胆创新,用新技术丰富文艺创作手段、拓展文艺创新空间,把更多精品力作奉献给人民。

  传承德艺双馨的职业操守。德艺双馨是对文艺家的品格、成就、贡献和社会影响的最高评价,是文艺家孜孜以求、毕生为之奋斗的至高荣誉。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立业先立德、为艺先为人。观其文知其人,作品反映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如果创作者的道德人格不能为人信服,再好的作品在读者观众心中的形象也会打折扣。文艺工作者要把思想道德修养作为立身和创作之本,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思想修养、强化人格修为,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富知识,提高精神境界,在攀登人生高峰的同时攀登艺术的高峰,做到“修身与创作共进,人品与文品齐升”,用更多优秀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打动广大读者观众,真正做到德艺双馨。

  培育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打造精品力作,离不开良好的创作生态环境。培育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核心是开展健康的文艺评论。优秀的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是提升创作水平的一剂良药,既可以给创作生产有力的引领和指导,也能帮助文艺创作者修正创作失误、提高创作水平。如果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真理越辩越明。唯有争鸣,才能有创造的活力。这就要求积极健康地开展文艺批评,既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又敢于讲真话、建诤言,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对一些存在不良倾向和低级趣味的作品,拿起有力的批评武器加以引导,净化文艺创作风气,努力形成评论与创作良性互动的局面。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文艺创作具有导向引领作用。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那种票房高企、广告热闹但社会反响不佳的现象说明,不能仅凭票房、收视率、点击率评价作品优劣。要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就必须尽快建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的良好文艺生态。(秋石)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