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发表时间:2016-10-17   来源:学习时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近日,围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习时报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四位教授。

  学习时报:为什么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和人民的幸福线,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何现实意义?

  韩庆祥:可运用结构分析法,从总体上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它抓住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主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两个基本点,是“两个基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规范和秩序,坚持改革开放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动力、活力。它既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又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方向、道路,其目的是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党的基本路线是人民的幸福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能为实现人民幸福奠定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政治保障,坚持改革开放能为实现人民幸福注入推动力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党的基本路线由于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强大动力、发展空间、政治秩序,因而它是保证当代中国取得成功的根本秘笈。其次,党的基本路线是新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新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又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发展。

  谢春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长时间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在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的。我理解,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是因为实践充分证明了其正确性,它带来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间,国家政治社会基本稳定,经济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了这一基本路线,包括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前,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基本路线,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二是今天存在动摇甚至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错误思潮,强调坚持这一基本路线有着鲜明的针对性。西化思潮贬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迷信西方的制度,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僵化思潮夸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正确指出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怀疑甚至反对改革开放。中国的成功经验和有些国家不成功的教训,都说明这两种思潮是错误的,有害的。为国家和人民负责,就必须抵制和反对这两种错误思潮。

  刘海涛:人们创造劳动的动机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美好的愿望与历史的结局能否实现最大限度的吻合取决于道路的选择。在中国,作为道路的另一种说法,党的基本路线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它凝聚着我们党对基本国情、战略目标、发展动力、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正是在这条路线指引下,当代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人们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它是国家的生命线和人民的幸福线。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现实意义在于,把握基本国情,明确发展目标,防止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秦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创造,就是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并据此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是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使我们对于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如何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排除前进道路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有了更加明确的根本遵循。对一个党和国家来说,在经历了各种艰难曲折之后,最懂得什么最值得珍惜。因此,党的基本路线才被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和人民的幸福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党和人民对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它使我们党和人民的方向坚定,目标明确,能够在各种风浪中处惊不乱,稳住阵脚。

  学习时报:为什么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怎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韩庆祥:可运用过程分析法,来认识和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可把我国历史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两大时期:欠发展时期和发展起来以后时期。在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总体上属于欠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一个首要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做大“蛋糕”、追赶西方,实现由穷国向大国飞跃。这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尤其是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后,我国从总体上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起来以后”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首要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由大国成为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这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成为其战略根基。在当今,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认识上,要根据“三个没有变”,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思维方式上,要根据当今我国发展起来整体转型升级的历史新特征新要求,正确把握、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正确把握、处理好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与创新驱动的关系,通过“人”和创新驱动的方式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在实践上,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落实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谢春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清了执政党的使命。中国人民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被人民所抛弃,跟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长期搞不上去有很大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是搞好其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其重要性怎么估量都不过分,任何时候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经济建设的环境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对策。单就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因为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变化,我们就得不断提升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今天,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自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刘海涛:经济建设,在我们党的思想体系中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设,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前提,社会状况和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本身。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阶段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度,更需要我们党领导人民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其赖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兴国之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做到这一点,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并且找到一条有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现实途径。现阶段,重点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面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

  秦刚: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存在,决定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发展首先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升到国家大政方针上,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活动满足人类需要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从社会发展整体来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保障,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经济发展为后盾、为依托。经济搞不好,发展不起来,其他方面的发展都难以长久维系。国家昌盛,人民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习时报:为什么要坚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怎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韩庆祥:可运用政治优势分析法,来认识和把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所以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是基于我们党和国家所具有的政治优势。当今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个最大优势,是政治优势。这一政治优势集中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上。四项基本原则涉及到我们党和国家在政治上的道路、政体、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是管根本、管方向、管立场、管旗帜、管道路的,旗帜、方向、道路决定党和国家的命运。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有助于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怎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认识上要到位。要清醒认识到“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优势,这种政治优势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还要清醒认识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十分重要,可以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二是在实践上要到位。着力在关键部位、关键点、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从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抓起,要从党组织、党校、高校及意识形态部门、文化部门、媒体网站平台抓起,要从话语体系建设抓起。

  谢春涛: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立国之本,是因为这些原则决定着我们党的旗帜、国家的性质、政权的归属、社会的取向。这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前进的共同政治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证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中坚持,要靠发展来坚持。我们党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含义;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又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使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又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和改善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一领导体制,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地避免政治上的争拗和内耗,保持政治稳定和政策连续性,还有决策的高效性和很强的执行力。

  刘海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实际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所谓“立国之本”是说,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的社会性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也正是因为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才使我国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其为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赋予其与时代特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崭新内涵,重点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今天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有机统一,并处理好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处理好四项基本原则自身之间的关系。

  秦刚: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国家体制、党的领导地位、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全党团结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我们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稳定的环境以及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可靠的保证。

  学习时报:为什么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怎样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韩庆祥:需要运用整体转型升级分析法,来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在我国欠发展时期,为实现我国由穷国向大国的历史飞跃,我们党注重改革开放;当今,在我国发展起来整体转型升级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历史性飞跃,我们党还应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实现由我国改革的1.0版向改革的2.0版跃迁。这种跃迁,主要体现在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目标、方法论、领域和水平上。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虽然也有设计,但总体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出发点落脚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重点是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找容易改的先改;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则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深化改革,是治本性改革,它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把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到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开放总体上是低端的,主要特点是用市场换技术、引进外资等。当今我国所要扩大的开放是高端开放。这种开放要把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把实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作为主要抓手,既注重“引进来”,更注重“走出去”。

  谢春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是因为改革开放使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步。坚持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使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得到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政府税收、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对外开放则带来了外国的资金、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带来了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带来了外国的资源能源,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中国主动加入全球化竞争,发挥了劳动力价格低廉、市场广大等比较优势,还发挥了后发优势,以市场换技术,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在高铁等领域赢得了世界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的改革开放,面更宽更广,问题更多更难,我们要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来推进改革开放。

  刘海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但受社会制度的决定,其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具有非对抗性,完全可以通过改革的途径加以解决。执政党领导人民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发展动力不仅来自特定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也产生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文明间的交往。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并且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深化改革,需要抓住当前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找到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所在;扩大开放,需要把握时代主题,处理好与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之间的关系。

  秦刚: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摆脱僵化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通过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摆脱封闭状态,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紧密联系。有了这样的结合与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全面贯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方式,解决了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的加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更加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更加自信的胸怀面对世界,在求同存异、互相比较借鉴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促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熊若愚 范 伟 何忠国)

责任编辑:张 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