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时代召唤 筑就文艺高峰
发表时间:2016-12-03   来源:光明日报

  时代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紧紧围绕“时代”这一主题,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4点希望,对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进行了深入阐述。

  一、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从文学史上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文艺家们所抒写的必然是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之后的社会生活。我国《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就是诗官从各地采集而来的,这些诗歌是百姓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后世无论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的小说,它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典型的代表形式,虽与文学自身的发展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与它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与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相关,这些作品能服务于那个时代,代表那个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民族形象的塑造、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民族精神的凝聚、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创造等已显得非常重要。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经验推介出去,“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已成为时代任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精神,凝聚力量,“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而在文代会、作代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的期望。因此,对于今天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就是义不容辞的担当和责任。

  二、反映时代是文艺创作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这一判断概括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紧跟时代、反映时代的光荣传统。以“延安文艺”为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广大文艺工作者奔赴抗战前线、走向田间地头,创作出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践行了“延安文艺”的这种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肯定的那样,“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实践,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顽强奋斗,弘扬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奏响了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我国文艺界已经出现了新气象新面貌,在文艺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今后,我们一定会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艺传统,作歌颂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百灵鸟,创作出更多人民喜爱的作品。

  三、反映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在这次文代会、作代会的讲话中,他又特别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自信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民族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如果说那时在西方列强长期的侵略与压迫之下,我们对自身的文化自信力不足、自信心受挫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信心就不可原谅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可谓谆谆教导,语重心长。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

  四、反映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中,他又作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在创作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要用“艺术再现”的方式来反映社会,而“不是通过概念对社会进行抽象”。在表现内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面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成就,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在实际创作中,文艺工作者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要真正读懂、读透社会这本大书,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同时还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不能机械地反映生活。在创作精品方面,“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内容丰富,立足于当代,面向未来,给文艺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南,为认识文艺的价值和作用提供了理论遵循,必将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投入时代生活,讴歌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勇攀文艺高峰,铸就文艺事业新的辉煌。(丁国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文宇